三元结构下的全球经济格局转换

作者: 白云 2016-05-16 17:30 来源:东莞经济 美元 美国 中国

美国作为全球化分工体系的最顶端,不仅负责向全球提供输出需求,还输出流动性和制度与技术方面的标准和协议,负责全球化的全局统筹与组织。美国输出的制度由三部分构成:政治的维度是联合国;经济和金融维度是全球货币体系;贸易维度是世界贸易组织,也就是WTO。这就是全球化生产与协作的顶层设计。

      全球化产业链分工的三元结构


      美国主导下的全球化产业链分工,是一个三元结构的体系:分别由消费国、生产国和资源国构成;典型的消费国,比如美国,南欧的欧洲各国。典型的生产国,是中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典型的资源国则是俄罗斯、中东石油国、巴西、澳大利亚、委内瑞拉等国。


      美国作为全球化分工体系的最顶端,不仅负责向全球提供输出需求,还输出流动性和制度与技术方面的标准和协议,负责全球化的全局统筹与组织。美国输出的制度由三部分构成:政治的维度是联合国;经济和金融维度是全球货币体系;贸易维度是世界贸易组织,也就是WTO。这就是全球化生产与协作的顶层设计。


      同样作为消费国,欧洲各国和美国相比,则是纯粹的债务型消费国,它们并没有对全球分工提供什么有实质性价值的东西,它们只是欧元区内部的全球流动性再循环链条上的一环,负责把德国的国际收支的盈余花掉。这样,欧元区就可以作为整体,表面上与美国之间形成均衡,不至于因为德国的盈余积累过多而导致欧美之间严重的失衡。欧元的升值压力,也就不会过大。


      生产国,在美国主导下的全球化体系中,历史上一共出现了三代。第一代是德日,美国选择工业化德国和日本,一方面是因为这两个国家有工业基础好的历史条件,但更重要的是,德日都是全球分化格局下的前沿阵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德日作为生产国的最惬意的时期。


      随着德日的如日中天,生产国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顺差和盈余,而美国则被逆差和赤字压得喘不过气来。这是美国主导的全球化体系下,第一次严重的国际收支失衡。此后,美国做出了一系列的动作逐步扭转局面,而日本在签署广场协议之后,失去了二十年,而德国则在短暂的不适之后再次奋起。德国能在此奋起是因为找到了内部平衡自己收支盈余的一群躺着花钱的欧洲国家。而日本在亚洲的邻居里面,估计连找个躺着花钱的合伙人都找不到。


      德国能发起欧元来化解美元咄咄逼人的攻势,日本有可能想过,但是它可能没有执行落地的国家意志和战略构想。不得不说,日本把发展构思停留在了工匠精神上,失去的二十年就是战略构想缺席的代价。


      德日被去势之后,由于忌惮德日继续的积累盈余和资本,会主导区域一体化,在美国主导的全球产业链中形成割据势力,于是美国在1990年代启动了第二代生产国。第二代生产国,就是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东南亚各国。东南亚这些小国充当生产国,美国就不用再担心它们将来发达了,会形成割据势力。


      但是由这些小国充当生产国,有个比较大的缺陷,那就是它们对于全球流动性的环流表现得过于敏感,美元的潮汐,一涨一落,它们就纷纷的感冒了。并且由于各个小国之间,缺乏一体化的意识,在美元流动性退潮之时,它们为了将流动性更多的留在自己国家,选择了不顾死活的互相踩踏。与其说是索罗斯们一手制造了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不如说,这场危机里面,更多的伤亡是来自这些生产国之间互相的恶性踩踏。


      亚洲金融危机过后,东南亚的诸多生产国,一蹶不振。并且,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升级,这些体量太小的生产国,已经在产能上和效率上,无法在满足全球化大生产。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中国顶住了索罗斯们的进攻,并承诺人民币不贬值,这对于外资来说,是一个低风险高投资收益的官方承诺,为中国赢得了不少的口碑和信任。这次危机过后,中国成为了美国主导下的全球化分工体系中的第三代生产国。


      中国作为生产国加入全球分工体系,相比东南亚这些第二代的生产国,中国的全要素的优势,一下子就把这些竞争对手甩得没影了。


      在全球化分工体系这盘棋里,中国这名选手,就像一个一贫如洗的泥腿子少年一样,从来没有参加过正式比赛。美国则是几十年以来的久经沙场和考验的常青树冠军,从来没输过。中国说,我可以下一盘吗?美国斜了一眼过来,对着这个寒酸少年啪啪啪就是一顿耳光。少年不为所动,继续问美国,请问我可以下一盘吗。美国以为,怎么打都不还手,这少年真老实啊,好像没反骨,政审关这就算过了。


      光政审关过了,还不行。美国在战略上,并没有像日本那么缺心眼,他们知道让中国这个巨人选手入局,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所以,美国对中国说,现在你可以参加这一局了,不过,我要先拿掉你的一个的车。一个从没下过棋的业余选手,和一个从没输过的世界常胜冠军下棋,棋还没开始下呢,就先让了世界冠军一个车。这就是中国原始积累的起点。每每想起,仍不免感到心酸。


      所有的人都认为,中国不会赢。包括中国人自己,大部分都认为中国不会赢。如果当时有个外星人在旁边看棋的话,估计连外星人都会认为,中国不会赢。在美国的预想和愿景中,中国应该一方面会成为它的血汗苦力,另一方面,则会沦为它的经济殖民地,在这盘棋中,美国认为自己稳操胜券,中国将输的连裤衩都不剩。


      从2001年中国入世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5年。这盘棋也终于下完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中国不仅没有输,还赢得很漂亮,非但没有沦为美国的经济殖民地,并且无论在产能、技术和资本各方面,都完成了积累。对此,美国的反应是什么呢,他要悔棋,要求重新再下一盘,让中国让他车马炮再下一盘。这就是美国TPP协议的战略意图,重新制定规则,让中国再次成为规则的接受者,出让更多的利益,并大幅抬高中国再入局的代价和成本。


      中国会接受让美国车炮再和他下一盘吗?显然不可能了。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一贫如洗的寒酸少年了。中国长大了,他志向远大,他要去闯世界。这个形势对于美国而言,已经不仅是在它的全球化产业链中出现割据势力这么简单了,而是出现了一个可以和它分庭抗礼的竞争对手。用当年改变不利局面的广场协议、卢浮宫协议那一套,对中国也不太顶用。虽然,中国在美国的一再施压之下,礼节性的让人民币有序升值,但这也仅止于礼节,并无法根本性的消除中美之间的贸易失衡。


      美国现在要捋着袖管重整旗鼓,决心跟中国再下一局。可是这新的一局,和15年前开始的上一局,完全不一样了。这一局的基本盘面状况是,全球化一分为二,美国主导的两大海洋版,和中国主导的欧亚大陆版。美国主导的海洋版,规则是亚太区的TTP和跨大西洋区的TTIP。中国主导的陆版,规则和标准则是一路一带。这两个版本,将展开竞争,这一局,再过15年,谁会赢呢?上一局,美国占尽优势和先机的情况下,都没赢,这第二局在中国已经羽翼丰满的情况下大家展开公平角逐,局面对中国更有利。


      美元环流的潮汐与剪羊毛游戏


      在美国主导下的全球化产业链分工体系中,经济的版图是用美元画出来的。美元流向哪里,哪里就会出现繁荣,美元抽离哪里,哪里就会出现萧条。这是全球流动性的区域分布规律。同时,美元的全球流动,还有一个周期性潮汐规律。


      美联储开动印钞机进行货币扩张,全球经济开始涨潮,风险资产价格节节攀升。美联储进行货币收缩,全球经济变会哀鸿遍野,风险资产价格频频崩溃,避险资产价格转瞬暴涨。风险资产能跌多少,避险资产就能涨多少。


      在这一涨一落的美元潮汐中,美国通过通胀税避掉了旧有债务。避掉债务之后,再通过美元回流机制,重新借入低息廉价的美元。借入廉价的美元之后,再对外进行货币扩张,继续向其他国家收取通胀税。这个过程,俗称剪羊毛。美国对其他国家的剪羊毛行为,有明剪,这就是正常的铸币税。还有作弊地偷偷的剪,这就是美元潮汐。


      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美国向生产国输出美元资本,主要表现为外商直接投资,亦即FDI。生产国拿到资本和项目,开始去资源国采购原材料进行生产。产品生产完成之后,卖给美国等消费国。美国向生产国支付美元作为货款结算。生产国拿到了美国支付的美元,这些贸易盈余,因为规模巨大,在国际市场上,怎么管理和投资,都是个问题。生产国用积累的外汇储备,购买美国的核心优质资产,那是肯定不可能的,所以只能买低息的美国国债。


      美国拿到生产国通过购买低息美国国债流过来的美元,再输入生产国,进行再投资和控制优质资产,获得高额的投资收益和利润。这又是利用不对称的规则,消费国对生产国进行的第三重剪羊毛。消费国、生产国与资源国之间的美元环流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生产国夹在消费国和资源国中间,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产能巨大的生产国,基本上处于夹心饼的境地,买什么资源,什么就贵,卖什么产品,什么就便宜。因为在货币扩张和全球经济扩张的双重效应下,世界经济迎来了为期20多年的超级景气周期。在产业链的下游,表现为大宗商品的长期大牛市,从下游传递到产成品的上游,又表现为动辄产能过剩,卖什么什么便宜。中国的全要素优势,在这十几年里,像核弹一样的爆发了,它是第一代生产国和第二代生产国加在一起都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中国把全球产能推到了一个空前的新高度。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经济引擎,都是由于作为生产国的中国的大爆发而形成的现象和热词。


      中美之间,都是这次史无前例的全球化大跃进的受益者。美国得到了源源不断的廉价的商品,也得到了中国回流过去的廉价的美元债务。而中国则由一个曾经一穷二白的泥腿子,在这次全球化的大跃进进程中,完成了产能、技术和资本的积累。无形的积累,则是劳动者素质的大幅提高。至此,在中美心照不宣的默契配合下,借着全球化大分工的美元环流,中国基本全面完成了国民经济的工业化升级。


      在这个分工体系中,资源国的价值,取决于它的资源有多少,表现在账面上,就是外储盈余和本币汇率。生产国的价值,取决于它的产能。中国长期以来都存在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是因为中国的产业升级和生产效率的增长,加速度越来越快。中国产能的扩张,超过了美国货币的扩张,这样就会一直长期存在外部升值压力。


      资源国是这个体系中最缺乏话语权的。他们挖出来的资源,却用美元来计价,而且结算也用美元。自己本国的资源,不仅无法利用这些资源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过上好日子,甚至资源卖多少钱,完全受消费国的控制和主宰。俄罗斯、中东石油国、巴西、澳大利亚和委内瑞拉这些资源国,他们不仅没有给自己的资源讨价还价的权利,而且他们在美元潮汐所伴生着的金融灾害中,也没有什么抗灾能力。美联储加息,资源国的外汇储备马上告急,他们的本币马上大幅贬值。


      相比资源国,生产国的情况要好得多,在美元潮汐所伴生的金融灾害中,抗灾能力也更强。消费国要与资源国博弈,直接在自己掌握定价权的资本市场上大肆攻击大宗商品的价格就行了。而要与一个生产国博弈,则要复杂的多。美国用广场协议与作为生产国的日本博弈成功,落实的举措比较复杂。


      中国和日本相比,首先中国的体量和规模更大,在政治、经济、军事、金融等方面,所以抵御能力更强。另外,中国没有开放资本账户,这是一个金融防火墙。这个金融防火墙,相当于一座金融长城,最近为什么在金融行业抓了那么多“老鼠”,因为这些“老鼠”在这个金融长城上,掏了很多洞。消灭了这些老鼠,稳固了城防,才好防御来自外部的攻击。


      所以,金融博弈的基本格局,就不可能是一方压倒性的速胜和大胜,只可能是斗智斗勇的持久战,鏖战。有了金融长城,很多时候都能够掌握战术主动权。开了城门可以出去主动战术进攻,关了城门可以防御。已经混进城里的奸细们,可以关门打狗肃清干净。随着博弈的拉锯,人民币汇率暴涨暴跌都会成为常态。心思活络的一些人,看到一点风吹草动就急着抢着换美元,只能说他们天真烂漫。这事没他们想的这么简单粗暴。


      竞争性贬值的恶性踩踏:通缩寒潮下的扯被子游戏


      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一些新兴的二代生产国之间,毫无章法方寸大乱的竞争性贬值,互相恶性踩踏,导致踩踏所造成的伤亡,远大于来自敌军的直接攻击。现在这一幕又重演了。这次挑起恶性踩踏的,可不是97年那群乌合之众了。而是一群久经战火的经济体。日本和瑞典、欧盟,纷纷打开盒子,放出来了负利率这个大魔王。日本和欧洲,在全球经济已经进入收缩周期的情况下,还在长期坚持进行逆周期操作。这背后反映的问题是,冬天来了,日本和欧洲最不耐寒。他们感到冷,比别人更冷,他们不想冻死,他们开始抢被子了。


      瑞典基本面没有欧盟和日本那么糟糕。他是怎么想的呢,通缩的寒冬到了,风险资产,遭到大面积的抛售。资本要寻找基本面相对好些的避风港。随着避险资金的涌入,就会推高所在国的汇率。在这种经济寒冬里,大家都想着往家里拽被子暖和自己,高汇率就等于是在需求面收窄的经济环境下,把商品出口的竞争机会,拱手相让给别人。


      避险资金还会到处去寻找避风港。之前美国数据利空,导致大量的避险资金涌入日本。因为日本是美元资产传统的避险市场,这急剧的推高了日元的汇率。结果日本用很激烈的应对手段,把这些涌入的不速之客又驱逐了出去。往后看,这些避险资金,无论涌入到哪里,都会被驱逐出去。负利率,就是驱逐这些不速之客的狼牙棒。


      这种在需求面收窄,本来机会就不多的情况下,通过竞争性贬值,先下手为强来争取多吸几口氧气的做法,本质上讲,是不负责任的以邻为壑的办法。这个国家可以以邻为壑,那个国家也可以。最后,大部分国家都加入负利率阵营。在恐慌冰冷的的通缩寒潮中,竞争性贬值,就是抢被子游戏。所有的人都冷,所有的人都想把别人身上的被子扯过来盖在自己身上。


      这个游戏发展到最后,就是互相的撕扯。在下一次春天到来之前,谁冻死,谁被扯光腚,谁能抢到被子盖住自己,熬过漫长的严冬活到最后,都会在这场游戏中体现出来。在历史上,到了互相扯被子这种地步的时候,情况已经很不乐观。


      在这场扯被子的游戏中,资源国会首先被扯到光腚。如果这次经济寒潮要持续很多年的话,这些资源国,肯定会第一批被冻死。但是光扯了这些资源国的被子,还是不足以盖住部分国家的屁股。他还需要继续扯更多的被子。这时候,就要向生产国下手了。生产国谁的被子最多呢,中国最多。瞄上了就开始下手。但是这次,发现扯不动了。这是以往未曾遇到的情况。


      中国和这些光腚汉的处境不太一样。中国目前的主要矛盾,对内在于要去杠杆和经济结构转型。对外,则是对汇率预期进行控制和管理,以防出现国际市场对人民币汇率形成长期贬值预期。一些光腚汉的首要任务,是保住资产价格。不难料想,如果再扯不动中国身上的被子,那么部分国家也会加入踩踏大军。


      如果爆发大的长期全球性经济危机,资源国将会是第一波被冻死的。第二波,将会是作为第一代生产国、已经老朽的日本和欧洲。第三波,则是美国。美国所暴露出来的风险敞口,已经不是靠扯别人的被子可以盖得住的了。美国的复苏,或许只是资本市场上面所涂鸦出来的假象。科技泡沫、大公司泡沫、金融泡沫,任何一个泡沫被刺破,都会诱发信用风险市场的核爆炸。


      资产价格如果崩溃,市场风险将诱发信用风险


      中国的主要矛盾是要在去杠杆的同时,还能保增长、促转型。美国的主要矛盾,和中国并不一样,美国是一个长期的孪生赤字国家,和中国的经济结构完全不一样。他不需要去产能、去杠杆,因为他不是生产国。他也不需要去财政杠杆,因为它不需要投资搞基建,也更不需要面对中国所面对的一个艰巨的任务:去美元杠杆。美国的杠杆,主要表现为债务杠杆。


      中国最担心的是硬着陆。美国最担心的事是出现债务违约。客观的说,中国和美国所要面对的问题,都十分的棘手。美国既要稳住资产价格,又要对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进行瘦身,通过加息去债务杠杆,以防止出现更大的债务违约风险。这几乎是个互相矛盾的两个任务。美联储的量化宽松,用直升机撒钱的方式,购买了大量来自私人部门的债券。用非常规货币手段注入流动性的方法,来托住资产价格不至于崩溃。按理这么托了举了好多年下来,一直注入流动性,通胀率应该会能有比较可观的回升。但可怕的是,通胀率并没有如预期那样的回暖。


      怎么形容这事有多可怕呢。万一有个风吹草动兵荒马乱的,出现大的系统性的市场风险,这些私人部门所持有的债务,都会违约,包括美联储所持有的债券,也会被违约。如果再次金融海啸来袭,美国连退路都没有。上次还能搞个量化宽松挂氧气苟延残喘,这次因为债务规模比08年扩张了好多倍。那么海啸的猛烈程度,也要高很多级。也就是说,这次如果再爆发金融海啸,那么可能就是直接死了,不再有苟延残喘这个选项。


      关键是,美联储因为这样的冲击,信用也会受到冲击。08年的金融危机,只是打击了资本市场。而这次,如果市场风险被引爆了,诱发了信用风险,那么不光所有的CDS等衍生品市场全爆掉,整个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体系都会爆掉,最后连美元信用的也会一起爆掉。美元的信用被爆掉,埋葬的可是整个国家的根基。


      美国具备加息的条件了吗?当然不具备。可是,不具备也得加。因为抱着个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炸的核弹睡觉,谁能睡的踏实。况且,美国的市场风险,从目前的数据看,离被引爆也不远了。甚至可以说,留给美国的时间不多了。


      耶伦说,负利率也不是不可以考虑。这句话,反映的就是美国经济眼下最大的痛处:资产价格神圣不可侵犯,严防死守保住市场风险不要发生。如果能达到这个目的,那什么手段都无所谓。包括负利率这种不择手段的手段。


      美国在不继续进行债务扩张的同时,还能保住资产价格不下跌,不引发市场风险,那么选项不外乎就是盯着离岸美元做文章。石油美元、欧洲美元、生产国美元,都要抽扯过去。这真是惊天动地的博弈。


      但是美国低估了中国的实力和战略意志和战斗决心。中国只要能守住外储余额在3万亿美元之上,美国对中国的算盘就会落空。但在这个关口,欧日竞争性贬值,相当于对美国输出通缩,而美国的核心要务就是要保住资产价格,若进口欧日的通缩,本来就可怜巴巴的通胀率,又要化为泡影。


      所以,只要中国做好防御,欧日继续通缩,那么接下来,美联储更没有条件和机会,进行再次加息。


      紧急自我救赎


      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出现了系统性缺陷。中国长期用廉价的商品来向美国出口通缩,任凭美联储怎么捣鼓货币手段,通胀率就是起不来。而美国又是一个金融业生产总值占比超过70%的经济体,资产价格的下跌,必然会诱发全市场风险,继而引发经济危机。


      美国发现了这个问题后有两个三个方案可以选择应对。首选是与中国博弈;其次是寻找中国的替代者;第三是试图通过能源革命、再工业化,在美国本土实现消费、生产和资源的小三元结构内循环。


      与中国博弈的思路有两个。一个是迫使中国向当年日本那样的屈服和妥协,接受新的不平等贸易规则。第二是把中国从当前的贸易体系中踢出局。


      为此,美国要找中国的替代者。但能找到吗?如果韩国体量再大5-10倍,那倒是挺合适的一个生产国替代者。可惜还是太小了。韩国的产能,严重的满足不了当前世界的全球化分工。


      印度好像更合适。历史上,美国在选择中国之前,也不是没有考虑过印度。为什么同样占有要素优势的印度,两次都和工业化的历史机遇擦身而过,没有升级成生产国呢?因为印度存在三大劣势:一个是文化劣势,一个是社会组织能力的劣势,第三是制度劣势。再好的要素资源,和这三大劣势相比,都能被抵消得化为乌有。


      而东南亚国家,真的不适合做世界工厂,为全球提供商品生产。历史给过他们机遇,但是他们好像并不知道怎么把握自己的命运。于是,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中国的替代者,这条路似乎也走不通了。


      不得已,美国开始尝试走第三条路。在本土建立小三元结构的内循环。用自己的资源,自己生产,自己消费。而在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大环境下,以美国的要素成本来搞生产,竞争优势并不明显。


      转折周期与全球供需结构的重建


      一波形势的起落,一个经济体的兴衰,过了由盛转衰的那个顶点,接下来就会转入转折的过渡周期。在顶点的两侧,衰退周期和兴盛周期,并不对称。因为世界变化的越来越快了。历史的行进从来都是做加速度运动,而非匀速直线运动。


      目前,全球化出现了难以修复的结构性缺陷和失衡,一个经济体的衰退与转折周期,不是一个自然周期,而会呈现出周期加速的特征。谁在给它加速呢,历史在给它加速,他的竞争对手在给他加速。新力量、新秩序的兴起,会加速旧力量和旧秩序的衰亡。


      15年前,一个完全不够资格作为美国对手的国家,因为给美国打工,完成了积累。现在已经可以扳手腕了。按照自然周期,再过一个15年,也就是中国的三个五年计划,中国只要保持目前的增长和发展速度,那时候GDP就会超出美国的GDP。


      世界在加速变化,历史在加速运动,一个经济体的发展轨迹的转变,可能比很多人料想的周期更短。美国正试图在本土建立小三元结构的内循环,而中国也在整合欧亚大陆,重建三元循环。未来的15年,中国不仅对外整合欧亚大陆,重塑全球化,重建三元结构的大循环。对内,中国的国民经济将从沿海的一线三级,向内陆推进,让经济出现纵深发展。


      对比来看,中国和美国最大的区别在于人口规模的差距。中国建立经济内循环之所以可行,因为中国的人口规模大。中国有条件做内循环。


      未来全球的需求和供给的重建,中国对内对外,会双管齐下。那需求从哪里来?把尚未全面城市化的几亿人口,全部城市化,就是一个超级大的需求群体。把亚欧非世界岛,用高铁连成一体,通过一路一带方略,推进并完成亚欧非一体化,这又将爆发出来巨大的需求和机会。关键在于把构想落地和具体经略。


      大概的路径有可能是这样的。中国将上升到消费国地位,输出人民币、技术和产能,购入资源国的资源,并把这些资源利用到中国的深度城市化事业上来。同时,人民币会在境外沉淀下来,中国再发行海外人民币债券,然后把这些沉淀的离岸人民币回收过来,成立一个主权基金,用来为中国将来的深度城市化提供资金。


      在中国主导的全球化分工体系中,所有的参与国,都能获得利益,互利共赢,自然可以长久下去,这是一波可以兴盛十几年的大趋势。通过这种方式,全球经济这盘棋就能下活了,关键的要点在于人民币要国际化。当然了,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0
0

条评论

0/300
发布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