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城市转型:“人”的城镇化

作者: 廖旭 2016-05-17 11:27 来源:东莞经济 新型城镇化 “人”的城镇化

东莞的城镇化率已经接近90%。新型城镇化本质上是“人”的城镇化。过去几年,东莞“积分制”的成就有目共睹,但积分入户的成效相对有限。专家指出,从整体上看,东莞户籍人口占比偏低,技术人才也有流失之虞。如何让外来人口加速融入东莞,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之计。



东莞经济网讯  2015年10月9日,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颁奖典礼暨经验交流会在北京举行,东莞“积分制”——《创新推广积分制管理,不断完善基层治理体系》以综合得分第一名获评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十大最佳案例。


东莞的城镇化率已经接近90%。新型城镇化本质上是“人”的城镇化。过去几年,东莞“积分制”的成就有目共睹,但积分入户的成效相对有限。专家指出,从整体上看,东莞户籍人口占比偏低,技术人才也有流失之虞。如何让外来人口加速融入东莞,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之计。

 

“积分制”的喜与忧


最近几年,东莞已经形成“以贡献赢得积分,按积分享受服务”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在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居民自治、社会信用、志愿服务等五大领域引入“积分制”。


就公共服务方面,东莞建立“同城共享”积分体系,推行积分入学、积分入户,让外来务工人员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外来人口和本土农村人口市民化。据悉,自2009年开始推行积分入学以来,截至2014年年底,东莞累计提供了13.6万个积分制入学学位;积分入户于2010年起实行,前4年有2.5万人通过该途径入户。


积分入学和积分入户是留下技术人才、延揽高端人才的关乎东莞未来数十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过去30年,庞大的产业工人是东莞崛起的坚强后盾。专家认为,技术娴熟的产业工人是东莞最大的无形财富。事实上,每年春节过后,上海、苏州、武汉等地的制造企业,均不约而同到东莞各个车站“截胡”,延揽技术工人。得到如此“待遇”的城市,怕只有东莞。值得东莞反思的是,这一现象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其人才流失之痛。


普遍认为,东莞人口高峰是在2005年到2007年之间。数据显示,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初,东莞常住人口减少,流动人口更是大量减少,随之企业招工难的问题越来越普遍,厂房、租屋空置率一再攀升,以致于租赁经济难以维持。2014年,淘宝网曾基于用户收货地址信息统计发布中国人口迁徙图,发现2013年有43.4万人口流出东莞。人口外流,意味着人才的外流和东莞吸引力的下降,是为东莞人才战略的一大痛点。


东莞户籍人口增长缓慢是另一痛点。从纵向对比看,1991年东莞户籍人口为133.65万,2010年为182.65万,2014年末为191.39万。作为东莞的一面镜子,深圳预计2015年户籍人口达到400万。东莞户籍人口每年增长仅为3万人不到,以此速度,达到500万人还需100年;从横向对比看,东莞户籍人口所占比例也远远低于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中山等城市,位列珠三角倒数第一。近年来,东莞一再放宽积分入户条件,但前4年仅2.5万人通过积分入户,效果相对有限。


人口数量、质量与政府政策制订、市政规划、国家相关政策扶持、人员编制配备等息息相关。东莞对人才的吸引力本来就远远逊于广州、深圳,入户难或不愿落户又导致引人、留人政策难以见效,使很多外来人口缺乏归属感,仅仅将东莞视为一个驿站。这对东莞建设新型城镇化而言,绝非好事。

 

提升“容量”


新型城镇化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的改善,更体现在人文素质的提升。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过去30多年,东莞已经完成了现代化、工业化的硬件打造,下一阶段将以人本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塑造城市内涵,提高城镇化质量,从“地”的城镇化向“人”的城镇化蜕变。就眼下而言,有几个问题值得思考。


积分入学为何远比积分入户火热?目前,积分入户和积分入学比例大概是1:6,东莞积分入户条件并不高(并且持续降低门槛),此现象说明东莞户口已非“香饽饽”。不少人认为“农村的户口更值钱”,对积分入户了无兴趣,他们更在乎积分入学,只想在东莞当一名过客。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异地务工人员子女在校生共71.8万,占全市的80.29%。学费高昂是积分入学火热的原因之一。值得思考的是,由于幼儿园阶段不属义务教育范畴,积分入户也难以享受“本地户口”的公立幼儿园教育服务。由于资源短缺,每至公立幼儿园开学,“本地”父母尚且需要连夜冒雨排队抢名额,遑论“外地”父母。


即使是义务教育,也存在诸多不足。归根结底,一切问题归结为学位的供不应求。通过积分入户,孩子入学“排队”或者被“分配”很远得郊区也属常事。曾有人抱怨,所在小区有四五十个适龄入学儿童,但附近的小学仅提供十多个学位,结果还是得按积分排队入学。


产业工人为何外流?东莞为何缺乏高端人才?东莞制造企业的工资并不算低,但产业工人还是出现回乡潮,或者“另攀高枝”去长三角等地就业。东莞掀起浩浩荡荡的“机器换人”运动,不仅是基于产业升级的需要,更是招工难所致。有不少制造企业主曾对笔者直言,“我们是招不到人了,才不得不进行自动化改造”。


东莞由于缺乏高水平的高等院校,自身也无广州、深圳的吸引力,产业升级所需的技术、市场、运营、金融等人才相对匮乏,制约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和传统制造业的转型。笔者曾采访一家试水电商的制造企业,对方告知,“在东莞,连招个淘宝客服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观察人士指出,是产业工人成就了东莞。在新的历史时期,东莞转型升级离不开这些产业工人,东莞需要更多的教育资源,更多的医疗机构,更便捷的公共交通设施,更宽容的创业环境。东莞需提升自身“容量”,才能留住更多资源。


这些情况有望得到缓解。根据新近出炉的《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草案》,东莞未来15年将加强社会融合,建设和谐多元包容城市,加快异地务工人员融入东莞步伐;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质量,构建覆盖城乡、优质均衡、规范标准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城市公共安全水平,建立和谐稳定、与人口结构特征相适应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制。


毫无疑问,这些措施的最终目的在于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建立更公平的社会机制。人才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创造力和发展高度,是一个城市最宝贵的资源。提高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包容度,除了完善的硬件措施,还需塑造优质的软环境,为入学、就业、创业、社会保障提供足够的支持和保障。

0
0

条评论

0/300
发布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