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与创新创业的路径选择

作者: 李肃 2016-05-19 11:23 来源:东莞经济 创新创业 路径选择

1987年改革开放之初,不同职业、不同背景、不同地域的人纷纷投入到第一波创业大潮当中。初次接受市场经济的洗礼,由于资本、技术、知识等资源积累不足,多数企业都在市场竞争中折戟沉沙。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打磨和积淀,在提出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背景下,我们又该如何冷静看待当下的创新创业,如何进行创新创业的路径选择。



东莞经济网讯   1987年改革开放之初,不同职业、不同背景、不同地域的人纷纷投入到第一波创业大潮当中。初次接受市场经济的洗礼,由于资本、技术、知识等资源积累不足,多数企业都在市场竞争中折戟沉沙。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打磨和积淀,在提出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背景下,我们又该如何冷静看待当下的创新创业,如何进行创新创业的路径选择。


当前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像一场五大动力齐聚的群众运动,把20年来的精英创业迅速向社会大众普及,争议最大的领域聚焦在大学生创业之上。于是,我们30年前提出的命题再次凸现。


当年的普通人群,创业是万般无奈,没有机会成本,也没有失败后果。今天,精英人群的创新创业已在路上,不用发动,而普通人群,特别是大学生创业却今非昔比,他们被双创运动全面激发,很有大跃进的气势。


为此,需要对“大学生创业”进行冷静思考,并推动各级政府制定出正确的创新创业战略。在此提出三个问题:第一、创业是一种五大要素合力作用的系统工程,不能运动式推进;第二、创业的五类动力主体的风险强度有天壤之别,不能笼统发动;第三、创业的政策引导要两极并重助大学生自立,不能盲目性扶助。

 

五大要素合力


    创业机缘。顺应道家顺势而为的产业坐标,五种机缘起点决定创业的命运。以和君创业咨询公司创办30年的历程分析,和君创业有过五次创业经历,从中可以看到创业应该把握五种机缘:借势创业的捷径把握; 顺势创业的判断眼光;逆势创业的资源数量;造势创业的运筹能量;强势创业的创新力度。


    创业境界。参照儒家义利相交的能力坐标,五种素质基点决定了创业的能量。创业者思维方法需偏重求异,而且必须具有独立个性。不愿依附他人的人容易积极创业,而缺少自我的弱势者,因性格软弱而失败概率偏高。因此,创业者行为方式偏重恒定,而且必须具有执着个性,不会放弃梦想的人容易热衷创业,而随性随意的纨绔者,因见异思迁而失败概率偏高;创业者心理素质偏重超脱,而且必须具有潇洒个性,不怕创业失败的人容易决策创业,而心态紊乱的的失衡者,因急于求成而失败概率偏高;创业者人际关系偏重圆融,而且必须具有变通个性,不停与时俱进的人容易适应创业,而撞墙不回的偏执者,因过于僵硬而失败概率偏高;创业者团队地位偏重主导,而且必须具有领袖个性,不乏人气魅力的人容易协同创业,而没有团队的孤独者,因独自跳舞而失败概率偏高。


    创业圆融。对比法家依法治理的资源动能标准,五种组合焦点决定创业的空间。五种组合的焦点包括:产品创新的资源点; 起步市场的资源线;内外互动的资源面;全面扩张的资源体;走向全球化的资源核。



    创业传承。对照墨家选贤尚同的财务指标,五种管理难点决定创业的转化成效:战略管理决定创业生死;团队管理决定创业格局大小;变革管理决定创业规模收扩;细节管理决定创业优劣;品牌管理决定创业进退。 


    创业普渡。对照纵横家合纵连横的资本构架,五种信用支点决定创业的爆发:自有资本的信用支点;基金投资的信用支点;周转借贷的信用支点;股市增值的信用支点;政府扶植的信用支点。


    结论:创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对照产业坐标进行科学决策,对照能力坐标进行团队修炼,对照资源标准进行资源组合,对照财务指标进行管理转化,还需要对照资本构架进行增值运作。因此,创新创业不是能用搞运动的方式来运作的经济活动。


五类创业主体


    企业家面对的风险强度最小失败承受力最大。当前有两种企业家不是在升级创新领域,而是进入了创业的范畴:一是退出或淡出原有产业的企业家创业。他们不是在原有企业的基础上做新项目,而是另起炉灶重新创业。这些企业家有丰富的经商经验和教训,成功概率最高。同时,由于他们的财富基础和心理素质条件较好,其失败承受力很强;

二是创二代投资创业。中国民营企业的第一代企业家的产业基点偏低,企业管理原始,创二代绝大多数不愿接班老企业,而进入了创业者的行列。这是介于企业家与普通创业者之间的群体,他们虽然企业管理经验不足,但新兴产业的投资判断能力超过父辈,其失败承受力也强于父辈。

     

     职业人士面对的风险强度较小失败承受力较大。职业人士创业有两种经典类型: 一是跨国公司的高管跳槽创业。他们容易取得资金,也容易聚合团队,只要商业计划合理,就能高起点启动。这些人才创业失败后的出路宽广,重回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企业和继续创业都不困难;二是中国企业的职业人士创业。他们一般要在就职期间长期准备,并组织好团队下海一搏,因其本土化基因而成功概率更高。这些人失败后还会衣食无忧,一般不愿重新加入上班族的行列,会在失败过程中就再次创业。

发明家面对的风险强度居中失败承受力居中。中国的发明家两极化明显:学者发明家和大公司研发人员属于专业人群,没有投资他们不会轻举妄动,前者更注重创新,后者以产业化见长,这些人以自己的发明为事业,永不言败,但很多人毕生劳而无功;天才发明家与技术专利买卖人属于社会闲人,不屑于正常就职,陶醉于发明创造,也确有创业骗子,他们的成功概率略低,但失败承受力很高。


    平民创业者面对的风险强度较大失败承受力较小。平民创业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无业平民受项目吸引,用股票投资与房产抵押,博弈创业项目成功,但成功概率偏低,失败承受力同样很低;二是农民工返乡投资创业,用城里打工的积蓄起步投资,成功概率存在,但失败承受力较低,难以超越物质因素。


    大学生面对的风险强度最大失败承受力最小。这里所说的大学生创业不也是一分为二的:富二代的大学生因为有父辈资本支撑,创业带有投资成分,但他们会在同学中推动无效创业,富二代把创业作为动机复杂的玩乐,而参与人则要承担失败的风险;目前更多的大学生创业不是在同学中融资,而是向父母要钱,或者寻求风险投资。这类大学生创业的风险最大,其创业的经验不足、缺乏资金、项目低端、容易耽误学业、心理脆弱、……,失败的承受力极弱。


    结论:在五类创业者中,前三类创业者不用发动也会自行创业,他们只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但后两类创业则往往会受到舆论导向的煽动而贸然行事,群众运动式的创业风潮对他们影响最大。这些创业的普通人群,大多是运动卷入的狂热者,其成功概率最低,失败后的逆反也最大。因此,创业不能进行群众性发动,把不具备创业能力的人群忽悠进创业的人群。


两极并重助大学生自立创业         



    大学生创业可能处于动力错位的状态。我国高校为何支持大学生创业,这要从大学生就业谈起。中国就业率统计口径可能比较模糊,部分失业者没有进行申报,政府也无力将其统计清楚。唯一可以准确统计的是大学生就业率,这对各大专院校构成教育功效的评价威胁。


    近年来的招生政策急转直下,从扩招到限招,大批高校,特别是民办大学大规模投资却被严格限制招生,使我国巨大的民办教育投资闲置浪费。在此背景下,部分大学鼓励大学生创业,或许不是为了创新,而是为了就业硬指标,其动力的错位十分明显。


    从这一意义上讲,中国的就业率统计不该放在大学里。各大学应该不受限制地全面扩招,学校没有义务为学生就业承担责任,在学生毕业后,选择居住的城市劳动部门备案,统计就业状况。这时,扶植大学生创业的动力才会正常归位。


    大学生自立的基础存在扭曲现象。在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大学生在校期间打工自立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常态。这种社会常态的有两个前提:没有农民工现象;城市服务业临时工的薪水和白领员工接近。在此条件下的大学生创业,既有自立生存的初期创业投入,也不会产生父母介入子女创业的怪圈。



    为此,大学生打工自立与农民工上学消费教育,是中国大学生自立后参与创业活动的基础,不仅关系到创业的原始投入来源,而且关系到创业失败后大学生临时生存方式过渡,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但是,我们现在的社会发展状态是大学生自立的基础十分扭曲,在父母继续供养的状态下被推入风险极大的创业行列,其风险的范围被全面延展扩大。


    对大学生实习应采取分类政策。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假期兼职有明显的未来导向,进入大公司兼职带有很强的试用色彩,对未来就业影响极大。无法进入大公司的学生,会更勤奋地临时打工赚钱,为未来的创业铺路。


    中国大学生的假期兼职工作,应该有更明确的政策投入来引导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就业型人才仍然以进入大公司为主线,而创业型人才则应该去创业孵化园,有政府倾斜政策特殊引导创业人才,让更多的大学生在假期进入创业园区与孵化园区实习,实习中了解创业的规律。


    引导大学生就业实行优先政策。政府真正能管的问题,主要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目前,我们应该调整对创业企业的补贴方式,更多的补贴用于创新企业吸收大学生就业,以便架起就业与创业的桥梁。


    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扶植政策。大学生创业不能以运动的形式来发动,要避免一窝蜂式的创业陷阱,更不能盲目性扶助简单的创业项目。


      结论:大学生创业不能拔苗助长,要从解决动力错位问题入手,夯实大学生创业的自立基础。

0
0

条评论

0/300
发布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