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音乐剧应如何“扭亏为盈”?

作者: 廖旭 2016-07-07 17:08 来源:东莞经济 东莞 音乐剧

​东莞音乐剧发展迫切需要实现市场化运作。一方面,需要培养受众;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引进社会和民间资本的参与。唯其如此,东莞才能从“音乐剧制造之都”蜕变为具备浓厚音乐剧气氛、市场相对活跃的“音乐剧之都”。

      东莞经济网讯  东莞音乐剧的成就有目共睹,但由于持续亏损,也备受争议。在已完成的12部剧中,东莞或提供经费补助和硬件设施的支持,或直接参股其中,均投入甚大。2013年首演的《妈妈再爱我一次》对东莞而言,意义非凡。这部剧首次实现了盈利,证明了东莞发展音乐剧这一决策的正确性及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随着国民消费能力的上升和全国范围的国有专业艺术院团转企改制,中国音乐剧有望迎来期待已久的“春天”。作为具备先发优势的东莞,音乐剧产业同样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既等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又面临更大的挑战。


      东莞音乐剧发展迫切需要实现市场化运作。一方面,需要培养受众;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引进社会和民间资本的参与。唯其如此,东莞才能从“音乐剧制造之都”蜕变为具备浓厚音乐剧气氛、市场相对活跃的“音乐剧之都”。


      首部“赚钱”的音乐剧


      “我哭得完全失控了,周围人也被带动,只有充满正能量的爱才会给母亲和孩子正确的指引。一部音乐剧的首场演出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功,今后一定会有更多人走进剧院看中国的原创音乐剧。”著名女歌唱家李丹阳在看完《妈妈再爱我一次》如此表示。


      东莞音乐剧在过去八年间取得了长足进步,高产高质,如《蝶》、《爱上邓丽君》、《钢的琴》等,但《妈妈再爱我一次》是其中非常特殊的一部——首次实现了盈利。过去几年,东莞音乐剧的成就广受称赞,但也间杂一些“噪音”,原因是音乐剧难以盈利,东莞“生产”的音乐剧同样如此,直白地讲,是叫好不叫座。


      东莞音乐剧的发展模式是“政府扶持、项目办团、企业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被称为文化建设的“三来一补”。以东莞第一部音乐剧《蝶》为例,北京松雷文化传媒公司为投资方,北京保利公司负责负责铺设票务网络体系,东莞市政府则免费提供排练场所(玉兰大剧院),并因此成立了中国松雷·蝶之舞东莞音乐剧团,负责该剧的创作生产和演出。


      《蝶》打响了东莞音乐剧第一炮,获奖无数,且全球商演200场,票房成绩非常喜人,达到4000万元。然而,对比这部剧的6000万元投资额以及剧团巡演的巨额支出,其票房还是显得“寒碜”。当然,由于音乐剧可长期巡演或驻演,《蝶》未来也可能实现盈利。《蝶》之后的多部东莞音乐剧也陷入这一怪圈,始终未能实现投入产出的平衡。这不由得让人怀疑,东莞政府和外来投资方是否能承受长期的亏损,或者说东莞音乐剧的“三来一补”模式是否具备可持续性。


      《妈妈再爱我一次》打消了部分人的质疑。这部剧投资预算为1200万元,自首演以来,截止2014年年底,已在30多个城市巡演159场,票房达到1600万,且在持续增加中。除了票房大好,口碑也赢来丰收。2014年7月,《妈妈再爱我一次》获得第五届韩国大邱国际音乐剧节组委会最高奖项——评委会大奖,此后又获得中宣部戏剧类“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成为东莞文艺作品获得的最高荣誉。


      “一部老百姓都能看的音乐剧”


      《妈妈再爱我一次》改编自台湾著名同名影视剧,由“中国音乐剧教父”李盾领衔创作,周可担任导演,词曲分别由香港著名音乐人梁芒、金培达量身打造。主创团队集结了国内外一线创作和制作力量,包括《巴黎圣母院》的灯光师Alain Lortie,美国百老汇著名编舞SeaonStylist Bristol,日本多媒体设计大师千叶政纪等,阵容蔚为豪华。


      制作团队的精益求精和呕心沥血成就了《妈妈再爱我一次》,著名歌手斯琴高娃对其成就的评价恰如其分:“从剧作、演员、舞美、音乐、舞蹈都非常好,剧情设置也经得起推敲,演员气息,节奏,状态和分寸都非常好。”


      《妈妈再爱我一次》以永恒的母爱为主题,引发了很多观众的共鸣和深思。母爱不分尊卑,从观影群众来看,携子带女的父母不在少数,其中包括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戴玉强以及歌手江涛等。《妈妈再爱我一次》以情动人,触碰到了观众内心深处,情之所至,金石为开,自演出以来,收获好评连连,从而带动了票房的繁荣。


      “一部普通老百姓都能看、都爱看的音乐剧。无论从演员,舞美设计还是灯光等等而言,从台面上能看见的各个元素都非常连贯和完整。”著名歌唱家、中国音乐学院名誉院长金铁霖在看完《妈妈再爱我一次》后,称该剧让他“几次落泪,情绪很难平静”,著名女歌唱家谭晶同样“好几次都流下了眼泪”。


      东莞“生产”的剧不少,且都有较好的口碑,但《妈妈再爱我一次》无疑做到了技术和情境、投入和产出,以及口碑和票房的高度融合。《妈妈再爱我一次》既是个例,又具备一定“风向标”意义。东莞音乐剧能否盈利,由两大因素决定,第一,东莞能否持续奉献如《妈妈再爱我一次》这样的优秀佳作至关重要;第二,国民整体收入水平的高低决定了音乐剧的盈利空间。


      音乐剧:下一个风口?


      抚今追昔,东莞发展音乐剧的初始阶段并未考虑盈利问题,而是是基于东莞市的文艺繁荣和改变东莞文化欠发达的固有形象。今时今日,东莞音乐剧的产业化已经提上日程:一则东莞有相对成熟的音乐剧产业链,二则财政收入放缓的东莞迫切需要探索音乐剧的市场化机制,依靠政府持续投入驱动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如把范围扩大到整个中国,则音乐剧具备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最近几年,由于影视、游戏等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音乐剧已被视为下一个风口。2014年4月,华策影视宣布进军音乐剧演出市场,向JDF金典工场注资2000万元,半年后,后者完成了第二轮3000万元融资;2014年8月,由百老汇亚洲国际公司、东实文化投资公司、君舍文化投资(北京)公司共同投资的中国百老汇娱乐控股公司在北京亮相;2015年年初,七幕人生宣布完成了首轮3000万元融资。


      原本平静、冷门的音乐剧市场,资本为何一下子涌入?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音乐剧一直都被贴上“小众”的标签,不少人认为音乐剧由西方舶来,在中国容易“水土不服”。其实不然。2004年,中国引进英文版《猫》,场场爆满,一票难求;2007年,中国引进英文版《妈妈咪呀!》,其中在北京上演16场,盈利高达1800万元;2013年,“汉化”后的中文版《猫》在北上广三地斩获7200万票房;同年,中文版《妈妈咪呀!》在19个城市演出300场,吸引观众人数超过50万人次,票房6000万。显而易见,音乐剧在中国并非没有市场。恰恰相反,中国“爱看戏”的大有人在。《妈妈再爱我一次》同样证明了这点。


      第二,业界认为国民年人均GDP一万美元是音乐剧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如日语版《猫》诞生于1983年,这年日本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音乐剧市场开始逐渐繁荣。2014年,广东跻身年人均GDP万元行列,此前几年,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已经率先迈过这一大关。以此看来,中国音乐剧的春天已经悄然到来。


      第三,院团改制为音乐剧市场化提供了有利条件。2013年6月,文化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等九部门印发《支持转企改制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支持并扶持文艺院团改企转制,强化其自我发展能力。自此以后,不少专业文艺院团纷纷抛开国家大包大揽体制,投身拥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音乐剧。


      第四,中国音乐剧市场上升空间较大。2013年我国音乐剧总票房为2.34亿,仅相当于日本的5%,与欧美差距更大。音乐剧在中国看起来相对小众,但市场潜力惊人。


      正因音乐剧产业已经具备“风口”条件,资本市场变得活跃起来,伴之而来的是中国音乐剧的市场化进程,而音乐剧的“长尾效应”将加快这一速度:与电影等院线节目不同,优秀音乐剧累积票房惊人,譬如《狮子王》全球票房已达62亿美元,《歌剧魅影》同样超过60亿美元,将全球电影票房历史冠军《阿凡达》远远甩在身后。


      不止于“制造”,不囿于“出口”


      整个行业的市场化趋势已经逐步明朗,东莞音乐剧亟需考虑新的出路。自提出“音乐剧之都”的构想以来,东莞最大的成就是产出,即8年“生产”10部音乐剧,正如著名作曲家金复载所言,东莞音乐剧在原创上比上海等地做得好。诚然,东莞的音乐剧“制造能力”首屈一指,堪称“音乐剧制造之都”,但市场化运作有所不足,离“音乐剧之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谈及东莞音乐剧的市场化道路,有必要探讨东莞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与众多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相比,工业城市东莞并无发展“音乐剧”的先天优势,东莞目前所取得的成就可说是政策驱动使然。在发展音乐剧初期,东莞政府为《蝶》等剧提供了经费补助、政策支持和硬件设施,但仅相当于赞助商的身份,并不能从其中获取租金、税收等收益。东莞市文广新局副调研员周汉标曾表示,东莞这一模式曾被外界戏谑为“贴牌”生产,即仅具备冠名权。


      近年来,东莞除了提供部分经费支出和硬件设施外,还以参股形式参与部分音乐剧的制作,如《爱上邓丽君》、《三毛流浪记》、《王牌游戏》等,东莞的投资都超过1000万。考虑到《妈妈再爱我一次》之前的多部音乐剧票房均未达到理想目标,以参股形式投入其中,显然是出于产业扶植的目的。在《妈妈再爱我一次》证明音乐剧也可以盈利之前,盈利问题或者说市场化是困扰东莞打造“音乐剧之都”的最大挑战。那么,东莞音乐剧应如何实现市场化?


      第一,积极引入民间和社会资本。文化产业的繁荣离不开市场化,譬如美国,民间投资是文化产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中国文化产业依旧以政府为主导。《妈妈再爱我一次》的投资方均为民营企业,东莞政府亦未参股,而是更好地发挥服务者的角色。《妈妈再爱我一次》的制作机制灵活,融入了更多现代因素,也因此深受群众欢迎。《妈妈再爱我一次》实现盈利,有助于提高社会资本的积极性,东莞市政府则需为社会资本的进入尽可能提供便利和支持。


      第二,东莞需要打造群众基础。制造业的“东莞模式”以出口为导向,音乐剧的“东莞模式”同样以北上广等大中城市为主要市场,在东莞的市场反而聊胜于无,且观剧者有一定比例为政府赠票,这对东莞音乐剧的产业化形成负面影响。


      东莞不应只以“出口”为导向,应着力开拓本土市场,营造良好的音乐剧氛围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如缺乏这种氛围,“音乐剧之都”也无从谈起。目前而言,东莞人均GDP已突破11000美元,群众具备了消费能力,需要相关部门持续有效的宣传和推广。


      第三,打造更开放更包容的创作环境。过去八年,东莞吸引了一大批国内顶尖音乐剧人才和制作力量,如李盾、李苏友、影子等大咖和松雷音乐剧团、摩登影子音乐剧团等优秀团队。同时,东莞具备音乐剧产业的先发优势,需打造更轻松的创作环境,发挥原创优势和先发优势,避免各种内容和形式上的条条框框禁锢创作活力,推出更多的更优秀的音乐剧,巩固东莞在中国音乐剧“北上莞”版图中的地位。


微信公众号:“东莞经济”dg136688



0
0

相关资讯

首届广东智博会在莞开幕
东莞拟出台特色人才特殊政策实施办法
解读东莞史上最严公积金提取政策
东莞携手腾讯借“互联网+”打造智慧城市
【重磅推荐】创业天堂,东莞名片
东莞2015年政府债务限额为619.87亿元
博商东莞同学会成立6周年 会员企业超过1600
解码东莞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从哪里来?
“互联网+”将使东莞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2016东莞首届民营医疗行业三大评选正式拉开帷幕
东莞:儿科医生压力大 盼薪酬改革倾斜
东莞大医院试点双向转诊 引导患者在社区看病
关于严禁恶意刷票行为的重要公告
网友的爱如潮水,“三大评选”总投数攻破百万大关
东莞要让音乐剧表达城市与产业本身
馒头vs泡菜:透析中韩音乐剧的产业化之路
实体产业与文化艺术之间的 哺育与反哺
下一个出口:东莞音乐剧市场化的破与立
音乐剧让东莞更自信
如果没了品质,东莞还剩什么?
弘扬工匠精神 礼赞东莞质造——三大评选正式上线
2016年度东莞“工匠精神”系列评选结果今日出炉
2016世界莞商大会五大亮点 体验东莞新高度
东莞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工作将试点“4+1”个行业
冯兴元:不能站在东莞看东莞,要注重区域营销
东莞设立首个国际化产业投资基金
世界莞商迎来新领路人 ,尝试以资本撬动东莞新兴产业
人才争夺之“战”
走出去要注重协同营销
莞企欲做移动互联网入口领跑者
励志功夫喜剧片《少年英雄》在莞杀青
百位倍增大咖头脑风暴,立体式倍增图谱解码倍增奥秘
展会提前看,中国移动终端产业生态链蔚然成形
2018中国(东莞)移动终端产业高峰论坛盛大开幕
百日攻坚!东莞确保全年实际投资金额超千亿!
东莞消息|华阳湖大桥工程项目迎新进展!
东莞消息|最新!CBD即将完善这些配套建设!
镇街规划|最新!这个镇的高铁站将有大变样!
东莞要让音乐剧表达城市与产业本身
馒头vs泡菜:透析中韩音乐剧的产业化之路
实体产业与文化艺术之间的 哺育与反哺
下一个出口:东莞音乐剧市场化的破与立
音乐剧让东莞更自信

条评论

0/300
发布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