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用什么文化来铸造中国第一的灵魂?

作者: admin 2016-09-02 11:01 来源:东莞经济 文化 建筑 海德骏园

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届时,中国不应成为美国第二,而是要成为真正的中国第一。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文化来铸造中国第一的灵魂?

    东莞经济网讯   人类四大古老文明历经沧桑巨变,如今古巴比伦、古埃及和古印度三大古老文明已被历史的车轮无情辗压,成为永久的历史印记,唯有中华文明仍在时光长河的惊涛骇浪中破浪前行,发展成为人类文明之花。


     中华文明绵延不绝不在于其外在的温婉华丽,而在于其血液中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走过一个个沧海桑田,其内在的文化精髓历久弥新,她在一次又一次的脱变中为华夏儿女照亮了前进的方向。


     自1840年鸦片战争中帝国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中国国门以来,饱受屈辱的我们抛弃了传统文化,敞开怀抱向西方学习,通过参照、模仿,在久经中华文明传统文化积淀的基石上,堆砌了一个个由钢筋混凝土构筑而成的标准化都市,却也打造了一个又一个“人文孤岛”。


    高楼大厦将更多的市民聚集在一起,但邻里之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聚会时朋友近在咫尺,却被一块薄薄的手机屏幕隔离在天涯海角。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被冰冷的钢筋混凝土割裂,一个个冷冰冰的城市催生了各种扭曲的社会现象和违背人类道德伦理的丑恶行为。


     我们与理想中全面复兴的中国似乎渐行渐远,因为那是全盘西化后缺乏中华传统文化之魂的冰窟石城。


     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我们向西方学习,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并搭建了现代社会的框架,中国也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届时,中国不应成为美国第二,而是要成为真正的中国第一。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文化来铸造中国第一的灵魂?


     处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当中国逐渐超越了一个又一个发达国家,我们没有了可参照和模仿的对象,无法再用西方的理论和制度解析和构建当下和未来的中国。 


    当中国逐渐成为被学习和被模仿的对象,我们需要掀起一场文化复兴运动,为一个重新屹立在世界文明之巅的中国指导前进的方向,引领全球社会变革与人文发展的风潮。


    因此,我们需要回归到中华文明传统文化这一基石之上,理性、清醒地认识、传承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并将其运用至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为一个全新的中国夯实文化根基,注入人文之魂。


     活化传统精髓,将传统文化的精髓活化应用到社会实际当中,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碑建复兴之路,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中国梦。


     推动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将具有普世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传统文化古为今用,实现古今融合、东西融合,才能真正活化传统文化精髓。


     以活化的传统文化精髓为一个个冰冷的城市铸魂,让先进技术、现代工艺和新型材料与传统文化精髓相融,一个以现代化城市为载体,在骨子里体现出华夏文明特质的中国,将成为我们理想中的国度,中国人也将重拾应有的文化自信。


     未来,活化的传统文化精髓将成为指导生活提质、经济发展、产业变革、社会进步的灵魂,各行各业将由此催生新时代下的新业态、新产品和新服务,其中建筑作为一座城市的构成主体和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主要场所,是以传统文化革新的主要对象。


     在鲜活的中国文化的指导下,通过将传统文化与西方的技术、工艺和材料相结合,中国建筑行业将迎来一个伟大的转折点,如世博会中国馆这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质和中国气派的当代建筑将不断涌现。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建筑交融,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成长提供了人文要素聚合、现代化气息浓厚、生态文明全息的时空场。在这一时空场内,人与天地、人与自然、人与建筑、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互促互融、相辅相生,最终形成一个具有中国传统人文智慧又充分体现现代生活气息的持续良性发展的人居生态。


     围绕上述核心思路,为了构建、推广和普及具有东方人居智慧的人居生态,《东莞经济》团队与广东海德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工作小组,系统化研究分析、学习传承和普及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汲取中国传统人居智慧文化,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工艺、技术和材料相结合,构筑一个天人共生、人宅相扶、社区共融、德孝传家的人居生态。 


    位于东莞水乡片核心区的海德骏园,是工作小组首个参与设计、规划和实施的东方人居智慧社区。


     通过尽心设计、规划、施工,海德骏园将岭南水乡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技术融合,致力于弘扬东方人居意境和内涵,系统化融入东方人居智慧,构建内在涵养活现,由内至外人文通透的“精气神”社区。



     充分活化体现传统文化精髓,构建新常态下极具东方人居智慧的人居生态社区,将为中国房地产业开辟一个崭新的人文建筑时代,也将拉开中国传统精髓文化复兴的大幕。


     活化传统精髓,碑建复兴之路,中华儿女重拾中国文化自信,是中华文明重新屹立世界文明之巅的起点和核心所在。


     未来,继续深化研究、学习、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就民族之魂,是全体中华儿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将秉持一颗纯粹的赤子之心,在时代纷繁的嘈杂声中,沉心毅志,披荆斩棘,健步前行,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活化应用到社会实际当中,碑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东方建筑:虽由人作,宛若天开

                     

     建筑、人、自然

     西方人认为,天与人是分离、对立的,自然只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客观环境,唯有不断征服自然,人类才能走向进步。


     换句话说,西方人的世界观中,人是世界的唯一主宰;传统中国的宇宙观,认为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整体,人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或者一个环节


     建筑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亦体现了东西方的这种文化差异。西方建筑,强调的是突出建筑本身,彰显人的力量、创造性,忽略或不考虑建筑与周围环境的意境关系,西方建筑大量使用石头,就是宣示人类力量的一种表现;

 东方建筑,重视五行布局,处理建筑空间与自然的关系时,尽量使建筑充分融入自然之中。


     在中国人看来,木头属“阳”,是生命之象征,住在木头建的房子里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亲切;石头属“阴”,常被用于墓葬之中。


     东方建筑常选址于负阴抱阳之处,并且深研“蓄气、藏风、得水”之法,充分考虑人与环境的完美融合,即“顺其自然”,正如老子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其中尤以园林建筑为代表,后者往往巧妙地借用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追求处处自然。


     舒适度是建筑空间的基本功能。除此,东方建筑还追求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的完美统一。巧借自然之景,以达到步步皆景的境界,在东方建筑中随处可见;而在建筑中融入人文之趣,如名家诗画,或亲朋应和之作,也不鲜见。


     可以说,追求雅致的传统东方建筑,既是涵养身心的住所,也是提升人生品位的诗意之居。


     人宅相扶,宅吉而人荣

              

    传统中国,从选地到建宅,都有一番讲究。


     除了追求与自然的融合,东方传统建筑还强调人宅相扶,认为人与宅存在紧密的依存关系。“宅者,人之本也。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 


    《宅经》认为,宅与人是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关系。人类漫长的文明史中,因为有了安居的宅第,得以生存、繁衍、兴盛;而宅也因为有了人的存在和需要,得以兴建、修缮、存续。


     “地善即苗茂,宅吉即人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上佳的地形、地貌、水文条件,乃至民风民俗和文化传承,是为“地善”,物华天宝,极适合颐养身心,与个人健康、素养、事业前程密切相关,无疑是建宅的最佳所在。


     选地建宅,古时看“风水”,现在看的是位置、方位、交通、阳光、绿化等诸多因素,道理是相同的。


     地质、环境、位置等因素决定了一个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空间,旺地、福地(地善)则经济文化发达,涌现出来的人才自然就多,正如所谓的人杰地灵;反之,如果所在偏僻,水土贫瘠,大抵是“穷山恶水出刁民”了。

 这是上至州郡、下至山居,“但人所处,皆其例焉”的普遍真理。


     正因如此,在合适的地方建宅,加以合理布局,往往能宅吉人荣,达到人宅相扶。


     水乡片区,是东莞的水上江南,风景绮丽,物产丰饶,人杰地灵。现如今,作为穗莞深港黄金走廊、西部沿海产业带和西部发展轴的重要结合部,水乡地区即将被打造为广东幸福导向型产业集聚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特色区,将以望洪枢纽站为核心,形成东莞市西北部的城市次中心。


     坐拥如此地利,位于水乡片核心区的海德骏园可谓得天独厚,无疑是适合建宅的吉地、美地。


     重拾东方建筑精髓,海德骏园无论是总体布局,还是设计风格、建材用料等方面,均孜孜追求人宅相扶的境界。于内,海德骏园秉承东方园林,尤其是岭南园林之精华,一草一木,滴水寸石,均浑然天成,与人相融共兴。亭台楼榭,洞门窗景,皆是居者与自然沟通、对话之所。


     于外,海德骏园紧邻水乡公园,负阴抱阳,上风上水,自然天成,颐乐无穷,于城市喧嚣中,独得一份淡泊宁静,颇有古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之神韵。


     风格方面,海德骏园重现了纯正水乡建筑风情,迎合岭南人传统居住习性,借鉴简洁庄重的简中式传统美学,打造出灰墙黛瓦、清新明快、姿态挺拔之高层建筑群,更以卓越精工规制,匹配岭南人细腻精致的造物情怀;


     布局方面,阔达近80米的楼间距、错落有致的楼栋布局、商住分离、人车分流等规制,无一不传达着人与建筑的完美尺度,疏而不寂、密而不塞的园区环境,令居者心境更加舒畅。


     优越的地理条件、周边环境,以及外观设计、户型结构,奠定了海德骏园“人宅相扶”的基础。


     置家、安家、传家 

               

     和西方的狩猎文明相比,在数千年的农业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形成了一种守望相助、邻里相帮,一家有难、众人相助的优良传统,这种独特的中国式邻里情,又使传统东方建筑因此体现出更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重家风家教,德、孝为核心的伦理关系,不仅仅是传家的基础,更成为一代代统治者用以治国的理念,如汉朝就已经形成了著名的“举孝廉”制度。


    【社区共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是当今邻里关系的真实写照。


    《周礼·地官司徒》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这是“邻里”的由来,也是现代社区的雏形。传统中国人,绝大部分生活在农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在繁忙的农忙时间,往往一家之事,需要四邻相帮。


     此外,如遇盗匪,邻里之间又需团结一致,共同对抗。故而,传统的中国邻里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团队协作,以及守望相助的关系。这是“远亲不如近邻”的现实写照。


     古时,很多村落本身就是一个大家族,以姓氏命名的村、镇、湾、沟、港等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传统村落普遍存在的宗祠,不仅是祭祀祖先的地方,更是对族人进行教化的地方。


     传统宗祠附近常设有学堂供孩童上学,便是此理。作为传统社会政治治理的基层单位,邻里还承载了非常重要的社会功能。早在春秋时期,已有“里正”一职,类似于今天的村长,负责掌管户口、赋役之事。


     历史上的邻里,常常还有养老、待寡、抚孤、济贫、让财、散财、担保等经济互助的职能。


     这种中国独有的邻里情,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社区共融”,其在建筑上的体现是更开放、更包容的设计风格;而在狩猎文明中发展起来的西式建筑,更关注个人空间,体现出来的特点是彼此隔离、彼此防范。


     其中最重要的差别是,东方建筑习惯于横向拓展,有很强的开放性,错进错出,从山西大院到北京的四合院,再到江南、岭南的园林等,莫不如是,最典型的代表是故宫。


     作为对比,西方建筑追求坚固性,大多往纵向延伸。对石材的偏执,即是西方人追求建筑坚固性——或者说防御性的一种表现。历史上的西方著名建筑,大都“高高在上”,如科隆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凯旋门、埃菲尔铁塔等,甚至古罗马斗兽场的看台、围墙都有50多米高。


     当前,西式建筑于中国大行其道,中国式邻里情几乎消失殆尽,邻里之间纵然有较强的意愿相互交流、相互帮扶,却受限于冰冷的钢筋水泥和铜门铁栅,以致于老死不相往来。


     针对这一现实问题,海德骏园独出心裁地推出了多个公共空间,如社区书吧(“文渊”)、儿童阅览室与游乐区(“嬉戏”)、品茗会客区(结庐)、老年活动空间(余音)、公共厨房(“烹鲜”)等,这些公共空间贯穿园区始终,满足了居民品茗、阅读、健身、烹饪、育儿等需求。


     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完整融合,更为居民间的沟通、交流提供了绝佳的场所,为社区共融创造了条件。 


    【德孝传家】修身、齐家,是成就事业的基础;长者慈德,幼者孝悌,又是修身、齐家之始。古人云:德孝传家,十代以上;富贵传家,难过三代。


     历史上,之所以有所谓的“书香门第”、“名门望族”等说法,全因良好的家风做到了代代传承,而德、孝无疑是其中最基本的条件。究其原因,长有德、幼有孝,自然家庭和睦,如俗语说的“家和万事兴”了。


     为弘扬“德孝传家”理念,海德骏园打造了多个寓教于乐的文化休闲广场,并于各个广场分别融入君子六艺文化墙、修身墙等孩童启蒙平台。


     以厚德广场、清风广场为例。厚德广场是海德骏园入园后的首个休闲文化广场。《易经》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像大地一样,增厚美德,容载万物。清风广场为树阵广场,设置儿童游乐设施,作为孩童活动的空间。


    《诗经》言:“清微之风,化养万物者也。” 清风育人,教育孩子成长应像树木一样刚正挺拔、刚直不阿,祈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将良好的家风和品德传至下一代。


     融合了德孝理念的一个个细节,无形之中增进了园内居民之间的父慈子孝、夫妻和乐、养老爱幼、友善宾朋等良好风气,使海德骏园成为更具内涵的置家、安家、传家之所。


0
0

条评论

0/300
发布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