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前后端的“并购重组”运动

作者: admin 2016-09-13 10:59 来源:东莞经济 “并购重组”

“在国内,80%的科研成果都源自于科研院校,然而大多数科研院校的研究都集中在高精尖领域,如核能、高铁、航天航空等领域,而普通民用产品的开发却是一个被忽视的市场。”

                       


东莞经济网讯  “在国内,80%的科研成果都源自于科研院校,然而大多数科研院校的研究都集中在高精尖领域,如核能、高铁、航天航空等领域,而普通民用产品的开发却是一个被忽视的市场。” 


负责推进公司产学研合作的广东天元集团有限公司行政主管童德兴对国内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深有体会,普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需要一两年时间进行攻关的技术难题,科研院校在短时间内就能完成攻关。企业与科研院校之间合作,两者似乎都望穿秋水,但现实往往是远隔千山。

 

近两年,国人到日本买马桶、买电饭锅等日常用品的新闻报道深深刺痛了中国制造的神经。泱泱大国,连小小的圆珠笔头都造不出来,高端刀具的刀口用料需要从自其它国家进口,小小的拷问折射出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的地位及其在国人心中的份量。

 

造成制造大国与制造强国之间差距如此之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科研力量的配置错位,提升制造业的科技研发水平和综合竞争力,需要来一场科研院校与企业间的“并购重组”运动。


                  

 

把握转型窗口期 


东莞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完善的制造业配套体系、大量熟练的产业工人、雄厚的资本实力和近年来颇具成效的转型尝试。竞争优势明显,但劣势也非常突出。 


以往过度同质化发展造成产能过剩、创新能力缺失和企业间的无序竞争;劳动力及其他相关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扬,挤占了本已在竞争加剧的市场环境中被压缩得少得可怜的利润;缺乏顺畅的资本流转脉络,雄厚的民间资本在实体经济之外进出无门,到处乱转,不断消耗着多年来积累的资本优势。

 

原有的要素成本优势成就了东莞制造,也造就了东莞制造的现有优势,但如今却是东莞制造发展源动力转换窗口期的劣势所在。既然是转型升级的短板,那就要逐渐摆脱对其依赖并融入新的创新发展要素,产学研结合成为企业推进转型升级配置创新发展要素的重要合作模式。

 

与国内部分一线城市不同,东莞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尤其在以科技创新提升制造业创新发展动能方面,没有一手好牌能打。 


本土高等院校科技研发水平普遍不高,并偏向于培养普通应用型人才,难以培养出集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理论知识于一身的专才或研发型技术人才。相对于目前发展势头相对乐观的创新型企业,东莞数量有限的高等科研院校更是处于非常关键的转型窗口期。

 

本土企业寻求产学研合作,但在本地找不到合适的高校就必然会到其他城市寻求合作。企业不会等待一所大学崛起后再进行转型升级。当更多的企业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与其他科研院校进行合作,本土的高校便会在恶性发展循环当中沦陷,若仅依靠政府资源艰难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科技研发实力,难以突破发展瓶颈。

 

可喜的是,近年来,东莞本土院校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如东莞本土互联网巨头盟大集团与东莞理工学院文学院合作建立“东莞理工学院教学实习基地”,企业负责技术输出,学校负责人才及学术输出,双方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此类合作在莞企中比较常见。但如何突破单一要素或应用层的合作,实现深层次、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协同发展,仍需校企双方在转型窗口期发挥既有优势提升技术应用水平的同时继续摸索和实践。


                  

 

站在“东莞制造”的肩上 


经过多年的积累,东莞不仅形成了一镇一集群的产业发展格局,部分莞企或产业园区也已建立了一个稳定的商业生态。从原材料采购、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流通和销售以及与之相关的人才培养和技术传承创新,在市场化竞争中摸爬滚打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拥有自己的一套商业系统。

 

总部位于东莞市高埗镇的广东唯美集团有限公司是东莞最早一批推进“机器换人”战略的企业之一。近年来,为了配合推进“机器换人”战略,唯美集团自行建立企业内部的人才培训体系,师资、教材和设备基本在公司内部选任、编写和配备。该公司采取的“产教结合、学产融合”的模式,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根据实践得来的经验,逐步摸索新方法和新技术,并将其上升至理论的高度加以推广。

 

笔者走访该公司厂区发现,该公司的一线员工结合实际情况,自行摸索改造老旧厂房和生产设备的方法,逐步把原来的手工生产流水线改造成全程衔接的自动化生产线。总结出来的相关技术和方法还应用到了新建的厂房和车间,有效提升了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


 除了建立企业内部的培训学校,唯美集团还建成了行业内首个陶瓷博物馆,形成了从专业人才培养、技术传承与创新到生产流程优化及产品创新,再到品牌建设与企业形象宣传的多环相扣、多功能结合的产业生态。在此推动下,唯美集团构建的企业内部产学研合作体系不断自我丰富和完善。


               

 

对于自行建立学校培养人才,唯美集团制造中心总经理钟伟强显得有些无奈,由于陶瓷生产工艺流程及相关设备比较独特,相关工作具有高度的专业性,一些普通院校并没有培养条件或培养意向。

 

虽然自建人才培养体系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对于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和技术的传承与创新非常关键。此外,钟伟强还表示,涉及核心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方面的工作,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还远远不够。为此,唯美集团还与外地的一些高校合作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培养高端专业人才,为企业长期推进技术及产品创新储备力量。

 

在唯美集团,无论是专业技能型人才教育,还是科技研发人才培养,东莞本土院校并没有参与其中。其实,分布在东莞各个镇街的莞企或园区均建立了自己的一套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各类企业商学院、企业大学或培训中心。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东莞本土院校创新办学模式的一个潜在发力点。

 

据粗略统计,东莞仅松山湖(生态园)的高校学生人数就达8万左右。针对莞企技能型人才紧缺和高校科技研发水平不高的现状,充分利用莞企多年探索和积累所建立起来的人才培育体系,丰富和完善学校的人才培育生态,培养“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向企业输出,同时依靠企业引进来的科研力量,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校企双方可以合作共赢、利益共享。

 

企协研三方重组 


与唯美集团自发建立人才培养体系的情况不同,东莞大部分中小企业资金实力不足、缺乏全要素支撑体系,因而难以依靠自身的力量构建小型的人才培育生态。如何与现有的人才培育模式结合起来,构建新型校企合作模式,是政府、企业和学校共同努力的目标。

 

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有时候并不顺畅,童德兴表示,目前国内大多数产学研合作都是由企业对接学校,但由于企业的渠道和资源有限,经常难以对接合适的科研院校。东莞规模庞大的中小企业及不断涌现的创新创业型企业渴望推进产学研合作,但缺乏合适的对接渠道或平台。

 

位于东莞市长安镇的东莞市长江超声波机有限公司在创立之初是一家以两位创始人作为核心研发力量的企业。当时,该企业所处行业的核心技术均由国外企业把控,为突破技术瓶颈,两位创始人几乎投入了所有代工所得的利润日以继夜的进行技术攻关。

 

期间,企业创始人之一的江新红在另一位创始人离开后不得不求助于自己的母校华南理工大学,寻求产学研合作。这一转变成为该企业命运的转折点,在高校科研力量的全力支持下,长江超声波研发的第一台样机得以顺利下线,后续市场拓展也有序展开,企业随之步入稳步发展的轨道。


                      

 

近年来,创新创业潮的兴起和“机器换人”、“互联网+”战略逐步推进,新业态、新技术、新工具不断涌现,如长江超声波这类的新兴企业及众多传统制造业企业存在着巨大的产学研合作空间。校企之间需要一个能够产生交集、进行互动的关系链或平台。

 

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胡跃明认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其实是在推进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国内的基础条件、企业需求和应用特点等与欧美国家有很多不同,例如企业推进“机器换人”战略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借助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在引进吸收的同时主动学习和摸索,在消化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创新,从而避免因盲目创新而陷入被动局面。

 

对此,胡跃明表示,包括华南理工大学在内的很多院校和机构都在东莞市建有研究平台,与东莞市有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但是总体合作强度有待提升,特别是在技术研发和机器人智能装备应用推广方面合作空间很大。

 

“东莞相关部门可以学习外省的一些经验,在经信局、科技局等产业主管部门建立专项工作小组,收集各相关企业的需求信息以及研发单位所能提供的产品及服务等相关信息,为“机器换人”计划搭建双向互动平台。” 


其实,各大商协会、行业协会或校企联可以发挥纽带作用,在政府、企业和学校之间搭建沟通与协作的平台,提升产学研合作的效率和灵活度。

 

东莞市卓茂仪器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蔡欲元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包括“机器换人”在内的转型升级战略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促成,其中做好标准化工作非常关键,而制定行业标准需要将标准化建设的理念渗透到整个行业当中,这就需要权威的研究机构和产业协同合作的平台。

 

在科研院校与企业的“并购重组”运动中,商协会、行业协会或校企联作是中间协调组织,政府相关部门是辅助指导方,只有通过多方协同与合作才能推进深层次、多维度、覆盖面广的产学研合作,进而助推行业或产业整体转型升级。


0
0

条评论

0/300
发布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