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腾笼才能巧换鸟:东莞企业需走出去

作者: admin 2016-09-21 09:17 来源:东莞经济 “腾笼换鸟” 东莞产业

包括商协会、社团、智库等在内的形形色色的社会组织,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在稳定社会经济、弥补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东莞经济网讯  2008年以来,东莞推动“腾笼换鸟”已有8年。至今,产业转型升级已走入深水区——当做大增量的空间越来越小,唯有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低层次产业走出去,腾出更多的土地和空间,才能培育和引进吃得少、产蛋多、飞得高的“俊鸟”。


搭上世界产业转移的经济快车


从全球经济发展史来看,英国、美国、日本、中国依靠创新和制造能力先后扮演“世界工厂”的角色,这一转变与大规模的国际产业转移密不可分。


20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转移先后经历了四次大浪潮,每次浪潮的涌现均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成就世界经济的“奇迹”。其中,首次全球性产业转移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将以钢铁、纺织为主的传统工业向日本、西德等国转移,带动了日本、德国经济的复兴和繁荣,“日本制造”、“德国制造”畅销全球;


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60—70年代,日本、前西德等国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亚洲新兴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促成了亚洲四小龙经济崛起的奇迹;而第三次产业转移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欧美、日本及亚洲四小龙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技术型产业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正是把握住了第三次世界性产业转移的机遇,中国珠三角州和长三角洲率先成为东亚区域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者,嵌入到了全球的生产体系之中,实现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国也因此一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第四次产业转移开始启动并持续至今。只是在这轮浪潮中,中国的加工制造业成了受冲击最严重的产业。加工制造业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WTO以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一种主要生产产业。凭借自身的比较优势和逐渐完善的投资环境,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加工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已连续多年占据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半壁江山”,成为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产业。


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对增加就业,平衡外汇收支,促进生产技术进步,提高中国产品国际竞争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严重冲击下,数以万计的中小制造业企业由于人民币升值,银行紧缩等原因导致经营困难而宣告破产。这暴露出加工制造业在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因此,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全球制造业重新布局对于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近年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原有的大量制造业和服务业正在向中国内地和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转移,以寻求更突出的比较优势,减轻成本压力,从而保证企业生存和发展。


在“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的推动下,一批具备跨国公司潜质的企业将浮出水面,并开始昂首走向国际市场。在新一轮产业格局洗牌下,中国必须借全球产业转移之机,以在高端制造占据一席之地。


东莞产业转移的喜与忧


改革开放之初,东莞仍是传统农业县,自有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此时,在成本上升的不断挤压下,香港繁盛了几十年的本土出口加工业已是强弩之末,大批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急需寻找境外生存的出路,一线之隔的广东由于拥有毗邻香港、文化同源的优势成为首选之地。


此外,台湾的电子和IT产业在相同背景下,开始向内地转移,拥有地理优势的东莞充分把握先机,紧紧抓住了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历史机遇,通过大力引进外来资金、技术,依靠以外源带动、以劳务出口、以外延扩张为主的“东莞模式”实现了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并奠定了“东莞塞车,世界缺货”的世界工厂地位,一举将东莞从农业县拉上现代城市的快车道。


如今,东莞的城市建设及城市经济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15年,东莞外贸进出口突破1万亿元,增长4.2%,增速连续2年在全国外贸总额前五名城市中排名第一;“十二五”期间,东莞国内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4278.2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6275.06亿元,迈入千亿美元“俱乐部”。在这30年的发展历程中,东莞依赖其特有的外源型经济模式,经济总量得到巨大提升,成为我国沿海城市发展的典型代表。


然而,近年来东莞接连面临“劳工荒”、“电荒”、“油荒” 、土地、劳动力、能源价格大幅上涨等压力。同时,随着人民币升值,部分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许多外向型东莞企业的面临严峻的经营压力。


不少制造业企业逼近盈亏平衡点, 游走在“保盈利”还是“ 保市场”甚至“ 保生存”的边缘。如2015上半年,台资企业万士达、联胜关闭东莞工厂,诺基亚东莞工厂关停,为三星代工的万人大厂东莞普光停产,均令人唏嘘。可见,曾经吸引外商的资源和成本优势的消失,严重影响了东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根本症结在于以往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及其带来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如今,东莞正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巨大压力。一方面,产业转移的方向已经发生改变,中国经济要从粗放型的要素驱动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转变,对于技术、人才、资金、环境等关键要素需求更高。


另一方面,东莞正处于产业转型的阵痛期,大量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或倒闭,或向中国内地和越南、柬埔寨等周边东南亚国家转移以谋求成本优势。外资撤离,候鸟北飞,外界对东莞唱衰声一片。


然而,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被淘汰或转移是区域产业升级转型的必然结果,唯有把逐渐丧失或已经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出去,才有机会腾出更多的土地和空间优化市场配置,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不会因拓展空间不足而被迫外迁,而新技术、新产品甚至是新产业得以引进,将促进东莞整体制造业向全球生产链条的高层次发展,实现新的经济飞跃。


转移低端产业,打造高级“鸟笼”


从世界范围看,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出现产业升级转移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产业从发达区域向欠发达区域的转移和扩散。东莞社会经济要进一步腾飞,通过产业转移为新兴产业腾出发展空间是必由之路。


当前,国内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基础设施日益改善,产业配套能力增强,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和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有利于进一步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发展,东莞依旧是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


因此,东莞应抓住这一机遇,加快产业调整转移步伐,把部分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转移出去,腾出土地等稀缺资源,进一步承接国际资本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不断提升制造业水平,继续发挥原有高科技产业的竞争优势,东莞将有力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从加工制造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不久前,东莞72家造纸厂关停淘汰530万吨过剩造纸产能,目前仅留存下23家造纸厂。然而关停只是个开始,未来3年,水乡片区将结合打造水乡特色经济区的契机,逐步转移淘汰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造纸、印染等企业,并鼓励东莞企业落户韶关。


与此相反的是,一篇《不要让华为跑了》一文刷爆朋友圈,引起社会聚焦东莞产业转型。东莞积极打造松山湖生态园,探索生态文明与创新驱动并行的发展道路,以宜居、宜商、宜创业重塑制造业的生存土壤,大力引进类似华为的高新技术企业。造纸厂的“走出去”与华为的“引进来”生动诠释了东莞产业格局的变革。


产业的转移升级并不是把丧失竞争优势的传统制造业粗暴地向外转移。对外开放以来,东莞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模式,造就了产业相对集中、产供销一体化、营销网络覆盖面广、以镇级经济实体为单元的“专业镇经济”,一镇一特色,如虎门的服装、厚街的鞋业、长安的五金与电子等。


东莞在各镇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强大的产业集群,同时,单个企业不一定有动力及能力独自向外转移。因此,大中小微企业可尝试抱团发展,上下游产业链条协作提升,才能推动整个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如此,产业转移就不再是一个个企业独自仓皇出逃,而是成批次、有节奏地进行产业链配套的转移,有序地延长了东莞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命周期。

                                                 

                         微信公众号:“东莞经济”dg136688




0
1

条评论

0/300
发布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