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换代:政府应如何主导产业发展?
作者: 郭岩华 2016-07-08 12:01 来源:东莞经济 高科技 腾笼换鸟
从 2001年加入WTO开始,中国贸易出口呈跳跃性增长,贸易赢余逐年增加,至今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外汇储备。正是10多年来的经济突飞猛进发展,才奠定今天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辉煌成就。
东莞经济网讯 各地政府仍不断出现强制清理“落后产能”现象,许多官员和学者以为:科技含量较少 、 人力密集型企业就是“落后产业”,要完成产业的升级换代,必须强制关闭。这直接导致或加剧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产品短缺、价格暴涨等现象。
事实上,广东等地强制实施的“腾笼换鸟”,赶走了政府胡乱界定的“老鸟”,却没迎来他们幻想的“新鸟”,造成大量资源浪费,企业倒闭,人口失业。与此同时,很多“专家学者”仍在宣扬“人力密集企业就是落后产能”谬论,这在现代经济学上,简直匪夷所思。
当年,国家领导人在美国贸易代表来华时,做出了正确的“世纪决断”。事实表明:中国加入WTO及应用“比较优势”战略,选对了适合自己发展的经济模式,不仅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人口就业”,还把弱点变成优点,创造了经济奇迹。从2001年加入WTO开始,中国贸易出口呈跳跃性增长,贸易赢余逐年增加,至今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外汇储备。正是10多年来的经济突飞猛进发展,才奠定今天中国在全球经济上的辉煌成就。
控制排放污染:应对所有企业一视同国务院发文要“强制关闭”的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产能,并非一定就是低机械化、人力密集企业;那些机械化、高科技企业,一样也存在能耗高、污染重的产能,特别是一些有化学品、重金属污染与排放的“高科技”企业,比一般企业更严重。所以,控制排放与污染,应对所有产业一视同仁,统一标准,严格执法。只要排放和污染超标,该关的企业必须关,该改的产业必须改。但那应与各地胡乱划定的“落后产能”无关。
至于哪些企业属于高能耗,应属于市场经济和企业成本决定的范畴。一个企业的高能耗,必然导致高成本,在市场竞争中会被自然淘汰,不应由政府胡乱选择,强制关闭。那样,只会制造更大的经济成本,浪费资源。在世界经济学上,古今中外的经济模式,从来没有由政府认定哪些是“落后企业”,强制关闭的成功范例。
绿色能源和节能产业,无疑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产业。但政府只能从优惠政策,减免税收,金融辅贴等大环境方面,进行“宏观诱导”,而不应越俎代庖,胡乱插手,强制关闭任何正常企业。
促进中国产业的升级换代,应依赖于整体社会的教育、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而不是急功近利,意图一厥而就。只有不断普及和提高整个民族的教育水准,培育足够的科技精英,才是产业升级换代的根本动力。绝不能以行政手段,关闭那些“落后产能”。
哪些企业属于“落后产能”?
中国不能以是否由手工作业,是否人力密集型,作为判断落后或先进企业的标准。谁是“落后产能”只有市场知道,也只能通过市场和竞争裁决。只要不违反法律,哪些企业能合法赚钱,能在市场上生存,哪些企业或产能就是先进的。
实际上,先进国家的很多名牌产品,如法国意大利的皮件,德国的汽车,甚至日本的食品,都在标榜“手工制作”。反而那些很多领域的精密机器产品,被视为粗制滥造,或廉价产品,只有手工制作才特别精美,并因此价格昂贵。
与世界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力成本仍然低廉,这种人力资源上的“比较优势”,今后一个世纪内,都会持续下去。这是现阶段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我们的宝贵财富。目前,正是中国发挥自己“比较优势”的大好时机,中国不应抛弃自己的现有优势,舍近求远,以自己的“相对劣势”去竞争外国的既有“绝对优势”。
西方的“绝对优势”也有弱点
2000年后,西方兴起的创新经济,依赖高科技和密集资金,在世界经济竞争中,拥有其绝对优势,或独立优势。但在今天经济全球化中,并不一定能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相竞争——如果中国采取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的话。
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众多是中国目前和今后一个世纪的基本特点。很多人以为“人口太多”是中国的弱点,是中国贫困落后的原因――这其实是严重的误解,我始终认为:
第一、人口多就意味着人力资源丰富,这正是经济成长的主要因素之一。人才(技术)、资源和资金,是经济发展缺一不可的驱动力。拥有充裕的人力资源正是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家的比较优势所在。目前,除美国外,世界先进国家或地区,人口都在委缩日本、西欧、俄罗斯及中国台湾,由于人口持续下降,不可避免地发生经济学上的共生效应:人口减少、需求降低、经济萎缩。
第三、西方资金密集型企业,其高投入和高人力成本,也会造成高风险。使其除了依赖“不断创新”获得高利润外,其他产品没有竞争力。而其高科技一旦停滞落后,或资金密集产业转为金融投机,或高科技产业也被人撵上,就意味着全盘皆输,这正是目前西方产业的致命弱点。
印度致力于“高科技”的战略失误
国内很多官员和学者非常推崇《世界是平的》这本美国“未来学者”的著作,以为印度致力于发展软体,服务及医药等是代表了世界未来的“高科技产业”,中国的多数产业是“落后产业”,必将被淘汰云云。
印度发展“高科技”当然没问题,但从印度国情来看,不顾其10亿人没有充分就业和普及基本教育的现实,却致力于只能提供少数人就业的所谓“高科技”,正是其致命战略错误。至今,印度占比30%高科技的出口制造业,仅仅提供了600万人就业机会,而中国的出口产业却提供了1.2亿人工作,是印度的20倍。印度大量的人口资源没有像中国那样加入世界经济竞争,转化为人口红利,而是被闲置在农村和城市贫民窟里,白白浪费了。
正是这个战略差异,导致两国截然不同的国情:目前,印度只有30%的人口,即三亿人实现了城市化,而中国却有将近一半,即六亿人实现了城市化;按照联合国的标准,印度有45%的儿童“营养不良”,而中国只有7%;印度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有2.5亿之多,而中国只剩几千万。
即使印度推崇的所谓的“高科技”,也无法真正与西方先进国家相竞争,它并不具备独立创新与研发优势,只是为先进国家提供软体代工和电话客户服务而已,被西方形象地称为“科技佣人”。印度自称要成为“世界办公室”,实际上却成了西方的“佣人房”。
相对于中国,这些年来作为“世界工厂”迅速形成,使中国的实体经济蓬勃发展,高、中、低级产业以不同层次全面展开。不仅发挥了中国的固有的比较优势,也在高科技产业与先进国家形成竞争,并创造了中国30多年的经济奇迹--中国更应珍惜自己的独特优势和正确的战略选择。
扬长避短: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
中国目前最现实的战略选择,是脚踏实地,把自己现有国情变成“独特优势”: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口就业”。只要人均产值提高一点点,GDP就会产生巨大的累积效应,表现为总量惊人的综合国力,并由此使人均所得逐渐提高。
目前和将来,中国仍应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与先进国家的“绝对优势”竞争,实现中国的效益最大化及现实目标,而不是盲目模仿外国模式。
中国目前现成的“比较优势”就是低成本、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而不是西方高科技、资金密集企业。我们应立足现实把弱点变成优点,以“不对称”竞争对付西方的弱点。否则,抛弃自己的国情,盲目模仿西方的资金或技术密集型经济,以自己的弱点对别人的优点,无异于以卵击石。即使部分高精人口找到工作,那么多现有的低素质农村人口怎么办?
中国决不应邯郸学步,抛开自己现成优势,舍近求远,追求别人的固有优势。那些不断出台的盲目限制,投资经营“低人力成本”及“劳动集约型”生产基地的韩国、香港地区以及台湾地区的企业,实际就是鼠目寸光,极不自信,不知道自己的优势,也不了解西方的弱势。
中国应立即取消那些限制“低人力成本”及“劳动集约型”企业的政策,更不能随意强制淘汰“落后产能”。应根据国情,在不同阶段采用适合自己的不同发展战略,切实做好“高新科技”的教育和基础,从长计议中国产业的“升级换代”,而不是“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腾笼换鸟”。只有骑着马才能找马,而不是步行、甚至光脚找马。
全面普及和提高教育及科技
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不需要高科技产业――这正是为什么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强调:必须彻底普及高中义务教育,提升大学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如果我们的下一代工人都没上过高中,如何进行高科技的升级换代?但即使中国全力以赴提升教育,发展高科技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那需要长期建设和软硬件积累,需要民主法治、廉洁政府,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创新机制等等,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绝对优势”。但那是未来的,而不是中国的现有优势。
中外高科技的巨大差距,不是靠一两句虚无缥缈的口号就可改变。必须是一个长期努力、逐步发展的过程。
在“绝对优势”实现之前,应是脚踏实地发挥现有基础和优势,利用“后发型超越战略”的优势。但绝不是“邯郸学步”或“东施效颦”,抛弃自己现成的优势,盲目模仿别人才有的优势。那样的结果将会两头皆空。
市场决定:哪些企业属于“落后产能”
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在今后100年内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人为地控制人口不仅制约民族和社会发展,更会伤害经济。这就决定了,即使中国将来在中、高科技领域也有了部分绝对优势,人力密集产业(包括高科技企业)也将是中国整体上的优势所在。
从市场经济学看,一个产业或企业是否“高科技”,与“人力密集”与否没有直接、必然关系。人力密集型企业不一定就不是高附加值、高利润或高科技企业;而资金密集企业也不一定就是高附加值、高利润或高科技企业--这完全取决于市场和经营管理,取决于人的聪明才智。
例如,中国的深圳的“富士康”公司,它是人力密集企业,同时也是先进的电子产业。你能因此就确定它是“夕阳产业”?从市场经济学看,由政府限制具体产业或产品,本身就十分错误。你怎么确定哪些企业有前途呢?哪些产品有竞争力呢?这些该由市场和竞争决定。
原则上只要没有排放和污染环保或违反法律,哪些产品畅销,哪些企业赚钱,哪些企业就适合产业发展,哪些企业就有前途。即使在当今西方,也从没人为地限制、歧视哪类企业或产业。
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经济发展形态。企业怎样经营,应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决定;市场对企业“利润驱驶”,也会使企业“自我制约”;哪些企业适应国内和国外市场,哪些企业才会生存发展,那些不能适应市场的企业,会被自然淘汰出局,移往内陆或海外。决定这些企业性质的,是人力资源、科技水平、市场竞争和社会环境等一系列的综合因素。
政府所做的只能是“宏观诱导”,那只“看得见的手”的着力点,短期的是建设基础设施,优惠政策、减免税收、金融扶植等,长期的是普及和提高教育与科技。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环保、医疗、治安、法律、社会福利和生存保障等公共服务。而不是由一些偏见及外行学者过度干涉对市场和经济的具体运行。
培育内需市场
中国缺乏具有国际视野及宏观战略人才,导致不断出台类似“限制投资经营低人力成本”及淘汰“劳动密集型”企业等愚蠢政策,实际上他们不知道自己的优势,也不了解西方的弱势。
近年来,类似的战略失误,使偌大的中国的多种优势没有充分利用:中国完全可以具有强弱通吃的“多层次架构”。低端、中端、高端产业齐头并进,形成具有全球性的集成规模的竞争动能,实在不必采用“削足适履”式的人为限制哪些“落后企业”。
从地理和人文体系的基础国体建制而言,中国的多元性、多变性、大规模的特征,注定了中国可以发展点线面、全方位立体经济模式,形成“国中之国”经济特区和经济竞争,及中国特色的多层面经济体制。
中国的战略定位值得反思,即使广东的低端产能需要转移到江西、湖南、四川去,也要由市场推动,竞争促成,才符合经济效率的最大化。政府对市场经济和竞争企业的任何强制性的越俎代包,都是过激的。
所以中国要想保持持续发展,就必须提高内需,最终还得面向自己内部,这就必须发展民生,培育自己的消费市场。因此,以投资拉动就业和消费的政府主导经济,对中国非常有用、有利。这包含合理提高劳动力价格,平衡收入分配,发展和培育内部市场等。中国发展战略应该是高低端通吃,培养并依赖自己的消费市场,使中国既能出口赚钱,又能自成一个世界。
但无论内需还是外向型经济,这里的关键是政府继续发展人力密集型等“落后产业”,同时加强教育投资,提升人口素质,对高科技产业进行政策扶植,宏观诱导。随着市场驱使和竞争主导的产业升级,中国产业实现科技化、现代化的更新换代,只是时间问题。
东莞经济官方微信公众号:dg136688



有条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