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着金山的“乞丐”
作者: 廖旭 2016-04-27 12:43 来源:东莞经济 东莞经济 民间资本
东莞素有“金融绿洲”之称,民间资本雄厚,银行存款总量屡破新高,不良贷款率一直维系在较低水平。往好了看,是藏富于民;往不好处想,是民间资本投资渠道狭窄。与此同时,东莞民间贷款机制尚不完善,贷款机构少,规模小,加以风投、私募并不活跃,导致东莞产业升级出现“贫血症”。
东莞经济网讯 2014年末,中国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为113.86万亿元,人均存款8万元左右,总量和人均存款均牢牢位居世界第一位。中国人为何喜欢把钱放银行里?若完全归之为“国民性格决定”未免太过简单粗暴。实际上,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高企和缺乏投资渠道息息相关。东莞同样不例外。
东莞素有“金融绿洲”之称,民间资本雄厚,银行存款总量屡破新高,不良贷款率一直维系在较低水平。往好了看,是藏富于民;往不好处想,是民间资本投资渠道狭窄。与此同时,东莞民间贷款机制尚不完善,贷款机构少,规模小,加以风投、私募并不活跃,导致东莞产业升级出现“贫血症”。
单个企业基于管理模式、商业模式的金融创新,或可解决其发展和突破的资本困境,整个资本市场的活跃度则关乎产业转型升级的成功与否。较之深圳,东莞的资本市场不够活跃——通过金融创新为实体经济注入活力,是东莞产业升级路径之一。
昨日深圳,今日东莞
2002年底,一名叫“我为伊狂”的网友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发表了近2万字的长文《深圳,你被谁抛弃》,作者是金融从业者,主要以金融角度分析了深圳面临的困境。文章甫一发表,即引发了一场百万人参与的关于深圳定位和未来前景的大讨论,甚至“震惊朝野”:中共深圳市委三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对该文作出正面回应,时任深圳市长的于幼军也跟作者进行了一次深入对话。
10多年前的深圳,处于一片唱衰声中。彼时的深圳,大企业“候鸟北风”的风闻甚嚣尘上,深交所为避免被上交所“吞并”被迫从2000年的3年内不再发行新股。当时的深圳,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标兵是上海,追兵是苏州、青岛、大连等等,可谓一片惶恐(事实上,苏州GDP一度逼近深圳,并曾在2004年实现短暂超越)。迷茫的深圳,将“十五”(2005年)、“十一五”(2010年)的GDP目标定为3000亿和5000亿。
而10多年前的东莞,也被认为是“追兵”之一。文章引用了特区报的一句话,认为飞速发展的东莞要不了多久就“有可能与深圳并驾齐驱”。然而,10多年后的今天,东莞还是东莞,但深圳已不是当时的深圳,其GDP总量在2010年达到近万亿元,超出“十一五”目标近一倍,预计2015年将突破17000亿。
10多年后的今天,如果要问是谁抛弃了在转型泥淖中苦苦挣扎的东莞,这并没有答案,因为东莞从来就没有被偏爱过。东莞的突围也只能靠自己,一如昨日“被抛弃”的深圳。今日之东莞,正如昨日之深圳:外资撤离、候鸟北飞,唱衰声一片。
事实上,深圳的成功转型,与科技创新密不可分,而其科技创新又深深植根于金融创新之中。
2003年,正处发展低谷的深圳出台了《深圳市政府支持金融业发展若干规定》,是深圳历史上第一个专门指向金融发展的文件;同年,深圳成立了协调和服务金融业发展的专门机构——金融发展和服务办公室。自此,政策支持、市场化道路和政府优质服务构成了深圳金融业发展的主基调,奠定了深圳金融业发展的基础,并在此后10年间实现了以创新驱动的跨越式发展。
2003年,深圳仅有76家上市公司,2014年末,深圳境内外上市公司有190家、108家;过去8年,深圳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企业总量连续8年位居国内大中城市首位;过去10年,深圳上市公司累计从资本市场获得5000亿元资金支持;截至2014年末,深圳银行业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4295.6亿元;2014年底,深圳有注册股权投资企业1.6万多家,注册资本1.2万亿元。
2003年深圳金融业增加值为258.5亿元,2014年达到2237.5元,是年深圳GDP为1.6万亿元,金融业已是深圳支柱产业之一。无论从规模、从业人员数量还是增长速度来看,深圳都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金融中心之一。金融业的蓬勃发展,成为深圳实体经济转型的坚强后盾,以及创新、创造、创业的动力所在。
——实业为体,金融为血,以金融创新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这正是深圳实现华丽转身的根本原因。
沉睡的资本
据人民银行东莞中心支行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7月末,东莞银行存款总量达到10000亿,在全国非省会地级市中排名第四,人均存款12万元,位列全国第四。一时间,坊间叫好声不断,或称“富可敌省”,或称“东莞金融迎来历史性跨越”。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广东省社科院区域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认为,东莞居民存款增长速度迅猛,一方面意味着东莞藏富于民,另一方面却也可能是企业或个人投资减少,以故钱都存在了银行;如是后一种情况,则“对经济发展不一定是好事,相关部门应深入分析”。
回顾历史,1999年,东莞银行存款总量达到1000亿,10年后的2008年也不过4000亿元,及至今年突破万亿元,仅用了7年。由此可见,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近7年间,东莞银行存款总量的增速反而不逊以往。而这7年,正是东莞大力推进产业转型的前7年。
201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数据显示,东莞人均存款仅逊北、上、深三大一线城市以及港、澳特别行政区,位列第六。以人均GDP而言,经年困顿的东莞排名并不算高,即便在珠三角,也低于广州、佛山、珠海、中山等兄弟城市,人均存款有过之而无不及,或许正如丁力所言,这一现象对东莞经济发展未必是一件好事。
东莞民间资本素来偏好酒店业、地产业等不动产投资。经信局曾发布的相关调查报告显示,东莞民间资本总量有2/3投入到酒店业和地产业。
时至今日,伴随着酒店业遭受重创和楼市不振的双重夹击,东莞民间资本更趋保守,导致银行存款“节节升高”。与此同时,近年来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转移的莞企不胜枚举,资本市场的供需不对等严重阻滞了东莞经济的转型升级。由是,如何通过金融创新唤醒沉睡的资本,以雄厚的民间资本突破发展桎梏、拓宽经济转型的维度,无疑是实现产业升级的重中之重。
守着金山的乞丐
东莞有钱,东莞又极度缺钱。数据显示,东莞的存贷比仅为60%,这意味着有4000亿元躺在银行睡大觉。2014年,东莞金融业增加值仅为267亿元,占地方生产总值的4.5%。一方面,银行“不差钱”;另一方面,实体经济极度贫血。换言之,在转型升级中爬坡越坎的东莞企业是守着金山的乞丐。
作为新兴城市,东莞极少国字头企业,人口、企业、资本大多自外部涌入。近年来,随着资本和劳动力持续撤离,民营企业对东莞经济的贡献愈发明显。早在两年前,东莞民营企业纳税额即占全市税收总额的6成。与此同时,中小微企业又构成了民营经济的主体。
2015年,民建市委会于东莞“两会”提出《关于扶持小微企业融资、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建议》。《建议》指出,东莞全市小微企业银行贷款余额总量保持增长,但增速自2012年起连续3年持续下降,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愈加突出。
其实,东莞在2014年初出台了《东莞市小额创业贷款实施方案》。截至15年4月,已经帮助2300多名创业者解决了资金难的问题。然而,这一号称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的方案却存在极大短板。笔者获悉,《方案》仅仅针对莞籍创业者,未能惠及作为创业主力、人口占绝大部分的非莞籍常住人口,“普惠”二字尚且沾不着边,谈何金融创新?
除了难以从银行机构获取贷款外,东莞中小微企业获得民间贷款或风投青睐的概率微乎其微。东莞对风投的吸引力远逊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乃至杭州、苏州、天津、重庆等二线城市;同时,天使投资在东莞亦处于起步状态。事实上,夹在广、深两大区域金融中心之间的东莞,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仅一百余家,且其中绝大多数规模偏小。迄今为止,东莞创业公司获得风投注资的基本限于小部分“互联网+”相关高新企业,制造企业很难获得投资人垂青。
据东莞市工商局数据显示,截止到15年末,东莞市场主体已达66万;然而,至今境内外上市企业仅二三十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数量为16家,与东莞制造名城的身份极不相符。据市金融工作局数据,东莞认定上市后备企业有上百家,后备资源雄厚,但亟需将之转化为上市成果。
显而易见,东莞无论银行机构还是民间贷款机构对产业升级的支撑力度都远远不足,迫切需要金融机制体制创新。而从长远上看,以金融创新服务于产业升级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如何拓宽民间资本投资渠道,二是如何提高银行巨额存款利用率。要破解这两大难题,尤需政府高屋建瓴、长远规划。



有条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