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将使东莞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作者: 张延 2016-05-16 17:30 来源:东莞经济 东莞 互联网+
当前,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进一步深入,融合尖端信息科技的“互联网+”绿色智能新兴产业业态将成为新的领头产业,东莞需把握迈向高收入阶段消费需求结构变化的新特征,以“互联网+”为战略新支点,避免跌入中等收入陷阱,争创产业发展的新优势。
东莞经济网讯 201 5 年1 0 月, 十八届五中通过“ 十三五” 规划建议, 勾勒出“ 十三五” 全景式战略图谱。“十三五”时期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是东莞由中等收入迈向高收入阶段的关键时期。
当下的中国经济,传统增长动力趋弱,包括制造业、人口红利、投资、房地产、出口、消费在内的几驾马车都已经筋疲力尽,不可能继续走过去靠简单的投资和模仿而实现经济扩张的老路。另一方面,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进一步深入,融合尖端信息科技的“互联网+”绿色智能新兴产业业态将成为新的领头产业,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处于转型期的东莞需把握这一趋势,以“互联网+”为战略新支点,避免跌入中等收入陷阱,争创产业发展的新优势。
一、东莞进入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层次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全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只占总数的25%,IT领域的专利85%来自国外,技术依存度在90%以上,技术创新的对外依存度高,装备制造业中的精密驱动件、控制件等关键部件依赖进口,致使东莞制造存在价值链“低端锁定”的隐忧。
二、迈向高收入阶段全球产业转型升级新趋势
(一)收入增长刺激消费结构转变,从而引领产业结构递进式升级
世界银行报告显示,人均GDP高低直接影响消费支出项目。人均GDP介于1000-4000美元时,低需求收入弹性商品如食品、服装等的消费支出比例将明显下降,居住、医疗、教育、交通、娱乐等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上升;人均GDP介于4000-10000美元时,文化娱乐约占总消费支出四分之一左右,其次为居住、交通通讯、医疗保健、教育等支出;人均GDP突破20000美元时,文化娱乐成为消费支出的主要项目,超过总消费支出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当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左右的区间时,消费者所追求的不再是物质“数量”而是精神“质量”,更加关注高品质的生产生活和自我提升。
消费结构的转变引领着产业结构升级。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左右的区间时,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具有显著优势,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更加重视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清洁能源、新型材料等高技术产业发展。2013年,美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78%,其中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教育培训、专业服务、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总量超过4万亿美元,接近服务业总体规模的50%。由此可见,已走向衰落的产业向高收入弹性产业的转变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
(二)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产业升级更强调以人为本的“智慧生活”和“智能生产”
当前,世界正涌现信息化、智慧化、低碳化、人本化的新一轮技术革新和产业发展新浪潮。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与人的对生产、生活品质的追求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将更加关注以人为本的“智慧生活”、“智能生产”,全面实现消费者对更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实现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的智慧化、生态化、人性化、幸福化。
其领头产业必然是以网络化、低碳化、智能化的复合型高科技手段为依托,以“互联网+”为核心理念的智能制造产业、绿色低碳产业、时尚创意产业、智慧文化产业等高收入弹性特征明显的新兴产业。据麦肯锡预测,2015年至2025年,“互联网+”将帮助中国提升GDP增长率0.3-1个百分点,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7%—22%。
三、东莞迈向高收入阶段的产业选择:“互联网+ 高收入弹性产业”
(一)产业选择的理论依据
产业选择主要从产业敏感性和产业关联度考虑。需求收入弹性是指人们对某一产品的需求量变化对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通常消费者对大多数产品的需求与其收入呈正比关系。
20世纪五十年代,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提出了主导产业选择的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认为需求收入弹性是影响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同的收入弹性表明不同产业潜在的市场需求容量,弹性高的产业更有可能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进而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方向。
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提出了产业关联效果基准,所谓产业关联效果是指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根据产业关联效果基准,东莞迈向高收入阶段的产业选择,应结合东莞产业发展实际,参照需求收入弹性基准,把握以“互联网+”为主要方向的消费结构升级趋势以及日益壮大的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特点,再结合与信息网络技术有密切关联的优势产业来综合考量。
综上分析,东莞必须洞察产业变革的先机,抓住迈向高收入阶段消费结构升级的契机,把“高收入弹性”产业与原有产业体系改造升级相结合,以“互联网+”为突破口,创造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型产业体系,实现“高端崛起”。
(二)“互联网+高收入弹性产业”发展重点
注,医疗康体、智能交通、智能监管等新兴产业的需求日渐增多。东莞经济发展应把解决群众健康、起居生活、公共安全等民生问题的新兴产业摆在基
础地位。
(1)互联网+医疗康体。依托东莞 “医疗健康联合研究中心”,搭建大区域的医疗卫生网络信息系统,实现诊疗信息、资源的跨地域、跨机构共享,提供健康档案智能管理、区域影像辅助诊断医疗等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的居民健康智能服务;打造国内最先进的智慧健康服务集群,包括健康数据云计算中心、云健康社区物联网系统、家庭云健康远程服务平台、医疗信息化云智能管理系统和云健康服务网络平台等。
(2)互联网+智能交通。以物联网智慧技术加快推进交通安全优化系统、交通诱导系统、智能出行服务系统、公交智能调度等智慧交通应用系统建设,推行智能手机调取路况视频图像功能,改善交通拥挤和阻塞情况,最大限度地提高路网的通行能力与安全系数;以物联网技术为手段丰富和延伸现行公交一卡通功能,方便出行,提高市民生活舒适度与幸福感。
(3)互联网+智能监管。贯彻东莞市新兴物流城市的定位,重点建设惠及民生的食品、药品安全溯源工程,利用互联网技术等加强对食品药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全程监控;加强物流智能管控,提高快递及零担运输的准确性及安全性,防止缺货、少货、损货等现象的发生。
2、满足消费者的时尚、个性化生活需求,引领时尚创意、新媒体、3D打印、智能服务机器人、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满足生存质量后,人们消费结构将向更高的精神型、享受型、体验型、娱乐型消费升级,追求更精致、时尚、愉悦的幸福生活。东莞应抓住需求结构升级契机,优先发展时尚创意、新媒体、3D打印、智能服务机器人、电子商务等代表着更加智能、更加个性化的未来新生活形态的新兴产业。
(2)互联网+新媒体。以三网融合和4C(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内容)融合为牵引,发展数字阅读、网络视听、数字影视、数字出版等新兴媒体,支持主流媒体向全媒体转型,重点发展高清互动、家庭网络化的数字视听多媒体新产品和新服务,打造设计、制造、内容服务一体化的数字娱乐产业链。
验馆、行业技术中心、3D打印服务中心,巩固“互联网+”制造成果,满足生产生活的个性化需求。
(4)互联网+智能服务机器人。依托智能装备及软件开发应用技术,提高服务机器人的智能水平、稳定性和适应性,在安防监控、家政服务、健康照护、特种检测、生活娱乐等领域,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机器人。
(5)互联网+电子商务。抢占移动互联网产业制高点,发展移动支付等移动互联网增值服务,依托东莞会展服务业优势,深化信息技术在会展领域的应用,打造集商品仓储物流、定位跟踪、交易信息采集与发布为一体的商品信息监控系统。重点培育、整合一批面向珠三角、覆盖全产业链的行业垂直电商平台,推动传统商贸业深化电商应用,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
3、满足人们对社会归属感和尊严感的诉求,引领智能化公共政务、智慧化社会治理、创新创业服务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在实现生存需求和个人生活需求后,人们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监督意识不断增强,就业、社保、公平分配、参政议政等切身利益需求将日益迫切。东莞要顺应尊严生活的消费诉求,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智慧治理、创新创业服务产业,让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民,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1)互联网+公共政务。打造智慧政府云服务平台,推动政府服务无缝集成。进一步完善政府门户网站群的服务内容和功能,提升政务公开的广度和深度,构建为企业和公众提供政府各部门服务的“一站式”政府门户网站。打造网络问政“云平台”,推进政民互动,拓宽民众参政议政的渠道,营造公共政治生活新空间,提高政府公共社会服务质量。
(2)互联网+社会治理。利用云计算等智慧网络技术,建立全面覆盖、动态跟踪、信息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应用服务体系。加快建立覆盖全市的网络视频信访平台,强化智慧社会建设,以网络互动方式及时倾听民声,为民众疏导困难,解决问题。
(3)互联网+创新创业。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信息网络系统,支持互联网网站建立微信、微博、电子商务、广告、游戏等各类创业平
台,扩大东莞人才创新创业规模。
4、满足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高端需求,带动智慧文化、数字化教育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在各项基本需求满足后,追求自我完善和获得全面发展的高端幸福需求将成为人们的最终目标,东莞应优先发展智慧文化、数字内容、数字学习与网络教育等帮助人们提高现代文明素质和创造力的新兴产业。
(1)互联网+文化产业。加快文化遗产和文化旅游资源数字化,抢位发展跨网络平台、跨终端的数字内容产品,提供数字电视、移动内容等高端数字内容服务,打造数字内容设计、制作、服务及衍生品制造的一体化产业链条,推动发展在线视频、虚拟社区、微博微信等新型互动网站或应用软件,营造和谐文明的网络文化。
(2)互联网+教育产业。发展机器学习产业,充分应用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打造多层次、交互式远程网络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先进的教育云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多渠道的公民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构建数字学习产品制作及服务产业链,让社会公众享受一站式的智慧教育服务。
2015年是中国“互联网+”元年,互联网战略首次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推动经济、工业信息化向纵深发展,旧规则正被颠覆,新规则尚未确立。在这新旧交错的多变时期,东莞要充分重视“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颠覆性作用,发挥市场的基础性地位,在“互联网+”的风口上把握住时代的方向,使“互联网+”成为带动东莞经济华丽转身的最大动力,才能避免进入“中等收入陷阱”。



有条评论
最新评论